怎么快速记忆背书,北京海淀:先行先试建世界一流科学城 继往开来谱中关村发展新篇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北京10月1日消息“变化太大了,现在走到哪都能看到‘中关村’。”这是75岁的作家边东子,对北京市海淀区近十年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十余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记录“中关村特楼”里科学家的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闲暇时,边东子会到中关村大街转一转,看看发生的变化。看着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已蜕变成科技服务产业集聚中心;曾经的初创公司,已成长为高精尖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他常感慨不已。他经常给青少年,讲一些科学家、企业家在这里发生的创新创业故事。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殷殷嘱托“牢记在心,落实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010.8亿元增至2021年的9501.7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正加速向国际一流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奋进。
先行先试 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海淀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区域内聚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7所高等院校,以及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96家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海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先行先试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
在对话框里输入“一轮明月照山川”,几秒钟后,一幅明月高照、山峦重叠的水墨画便跃然而出;输入“数峰无语立斜阳”,一片夕阳西下群峰耸立的景象便呈现在眼前……
更为“科幻”的场景是,在一行行代码的驱动下,一只“活”在电脑中,“神经”和“肌肉”均由数据构成的“智能线虫”,如真实线虫一般在仿真水流中蠕动前行。
“这是我们的几个最新研发成果。”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介绍,这位妙笔生花的“画家”,是他们新研发的中文多模态文图生成模型;这条名叫“天宝1.0”的“虫”,是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智能线虫”。
位于海淀区成府路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智源研究院”),是北京市和海淀区着力建设的一个新型研发机构。成立3年以来,已经取得当时全球最大的万亿级模型人工智能模型“悟道2.0”、最高精度智能线虫模型“天宝1.0”、AI科研创新基石与试验场“九鼎”等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人工智能是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年轻的智源研究院,靠什么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探索出了‘智源模式’。简单而言,就是三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青年人才挑大梁、开放生态育创新。”黄铁军介绍,为推动一批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智源研究院拒绝论资排辈,坚持以“代表作”和“小同行评价”遴选人才。
“不问出身,不看论文数,只要你有标杆性的成就、有成为标杆的潜力,就能得到合理的资源支持。”这一标准带来的变化明显:在“智源学者计划”中,38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有40位,其中3位在入选时都不足30岁。
创新机制迅速产生“化学反应”,赋能创新主体加速指数级迭代。2020年10月,智源研究院确定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科研任务后,快速组建来自10个机构近120人的科研团队,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悟道1.0”推进到“悟道2.0”。“悟道”团队成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知远对此感叹道:“这种科研推进效率非常不可思议。”
在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之路上,智源研究院在海淀区并非一花独放。近年来,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海淀先后落地建设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新型研发机构直击问题要害,在运行体制、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为科学家培植科研沃土,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在新机制的推动下,短短数年间,落地海淀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诞生了万亿级“悟道2.0”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寿命超过500微秒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等一批世界级成果。
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6G、光电、物质等领域新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北京市擘画的“十四五”时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蓝图,拥有一流院所高校、顶尖人才集聚优势的海淀,有望在科技前沿“无人区”中取得更多开创性成果。
赋能增效 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过去十年,在海淀区构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姚期智实验班”高材生印奇,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变身为科技服务产业集聚中心(央广网见习记者 朱冠安 摄)
2011年,已经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印奇敏锐地看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图像搜索技术一旦有了关键的突破,消费级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将马上成为现实,那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回忆当时的情形,印奇依然难掩激动。
“创立一家以AI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公司,打造‘机器之眼’。”印奇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唐文斌和学弟杨沐,三人一拍即合,当年10月,他们就在中关村注册了公司,开启创业之旅。
上图: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前身海淀图书城远景(央广网发中关村创业大街供图);下图:2022年8月,保留下的“海淀图书城”牌坊与中关村创业大街融为一体(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十年光阴,铿锵前行。印奇创办的企业,已从中关村创业大街重点孵化项目,成长为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公司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坦言,“海淀优良的创新生态,尤其是创新合伙人和城市合伙人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助力很大。”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淀区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政府部门围绕辖区内科学家、高校、高新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痛点难点提供服务,做企业的“伴行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助力者”。
付英波介绍说,在公司早期的一款产品需要进行试点时,海淀区政府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他表示,“前沿技术首台(套)的先行先试,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型科技园区是海淀营造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载体。
“急速喷出的水流声与切刀的声音混在一起。工程师正在利用纵切设备,为客户加工一个复杂的手术关节模块零部件。”这是不久前,在海淀建材城中路27号的金隅智造工场内,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一个高精加工车间里的场景。
这个高精加工车间,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和机构,在家门口解决样件快速试制和小批量生产的难题。而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委托长三角或珠三角企业加工好之后再寄回来,不仅费时,更影响研发进度。
“我们用两年时间,在金隅智造工场打造了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东宁介绍,平台主要面向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科研院所和医院机构等提供委托研发、委托生产和高精加工等相关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医工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金隅智造工场是海淀区工业“老厂房”改造的典型样本。这个由原金隅天坛家具公司生产基地改造升级而成的园区,搭建了“物理空间租赁+产业投资(孵化)+创新产业服务”的运营服务模式,以及“企业孵化、产业加速、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产业空间闭环。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硬科技”企业落地。
2021年,印奇创办的企业将总部搬迁至金隅智造工场,并深度参与到园区运营。他们负责建立了“园区大脑”,将企业研发的近30种自研算法模型在园区一一落地。与此同时,陆续入驻园区的企业,在交流和碰撞中,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印奇说:“希望在共同赋能的生态中,不断筑牢企业‘护城河’。”
近年来,海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领域,以及空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壹号、“星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目前,130多家企业在园区成长。”中关村壹号品牌负责人张红介绍,这些企业以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数字电竞等“硬科技”产业为主,园区企业超过80%具有高新技术资质,独角兽企业超10%,上市企业超5%,园区产值达到200亿元。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海淀区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地生根。今年9月20日,又有5家企业签约落地中关村科学城。一家把公司从外省市整体搬迁到了海淀的企业负责人直言:“北京发展环境更好,组建团队、开展业务效率更高。”
奋楫扬帆 谱写中关村发展新篇章
在熙来攘往的中关村大街东侧,双榆树西里18号,有一栋醒目的两层红砖小楼。在这里,一件件新老展品,诉说着中关村的前生今世,记录了中关村人奋斗不息的创新精神;一场场新颖的活动,呈现出今日中关村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这栋小楼是2020年12月才建成开放的中关村村史馆,目前已成为中关村地区的“红色名片”。
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的中关村村史馆(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摄)
走进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一排玻璃幕墙后面,陈列着老式胶卷相机、磁带录音机、传呼机、打字机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爆款产品”。中关村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奕介绍,馆内陈列展出的755件展品,全部由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捐赠。
在村史馆地下一层“社区生活”章节,一处“1:1”复刻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家的书房,经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斑驳的红色木地板、老式的藤椅、旧书架上层层叠叠堆满了书籍和文档……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就能置身于实景拍摄的“钱三强家中”,感受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
“中关村特楼”里先后居住过60多位杰出的科学家,可谓群星璀璨。张奕介绍,复刻一位“特楼”老科学家的书房,是村史馆立项之初就有的想法。而钱三强生前住过的书房,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原貌,成为理想的复刻对象。确定之后,在边东子等人的帮助下,“钱三强家的书房”如约出现在中关村村史馆。
边东子在复刻的“钱三强家的书房”向记者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央广网见习记者 庞婷 摄)
“中关村精神要传承,首先要在青少年心中扎根。”2021年,中关村村史馆联合双榆树中心小学,组建了36名小宣讲员的红领巾志愿宣讲团。
双榆树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君晗,在中关村村史馆当讲解员已有1年多。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不仅了解到中关村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也知道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这些科学家的爱国精神鼓舞着他。他说:“一定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边东子把“特楼”科学家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先后出版了《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楼”内的故事》《科技“星”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中关村纪事》等多部书籍。他说:“科学家的精神要传承下去,科学家的事迹要被记住。”
在海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曾经辉煌的“中关村特楼”早已“隐匿”于鳞次栉比的高楼中;中关村早已从“电子一条街”扩展至“一区十六园”,走出海淀区、走出北京,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代表中国科技发展的独有名词。
中关村广场上的“生命”雕塑(央广网见习记者 朱冠安摄)
发轫于中关村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关村精神,也早已跨出地域,激励和鼓舞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虽然源头技术创新并不容易,但我们会坚持走下去。”一家科技公司创始人田天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致力于底层核心技术创新人士的共同心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代代海淀人接力点燃创新创业的火种,让创新深入到城市基因,始终保持“双螺旋”式上升。金秋时节,暖阳普照大地,屹立于中关村广场的“生命”雕塑,更加熠熠生辉。
百家读城
创新生态 活力海淀
□陈鸿波
北京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古代,海淀镇所在的区域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
千百年来,勤劳的海淀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辖域内已经有居民点。在海淀这片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
进入新时代的海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在海淀,每天有大量的新企业诞生,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成为世界各国青年到北京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截至目前,海淀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43家,独角兽企业5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63家,以上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区)首位。
当然,这些高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也充满挑战。如果把高科技中小企业比喻成破土而出的幼苗,就需要加大力度,营造有利于这些幼苗快速顺利成长的创新生态体系,才能大幅度提高它们的成功率。
我生活、工作在海淀20多年,深刻感受到海淀区在积极营造创新生态方面所做出的重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果。
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海淀区不断出台新政策、新举措。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海淀先后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政策近百项,内容涵盖扶持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发展,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高科技企业,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环境,提升空间产业承载能力,强化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这使得海淀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加高产高效。
这10年中,我出访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近万名外国友人讲解清华科技园、中关村海淀园和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成果和经验。从每次演讲结束后那真挚和热烈的掌声中,我切身感受到广大外国友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发展的认可,对中国人民日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的羡慕、钦佩和向往。
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我相信海淀一定会继续发挥创新源头聚集的优势,继续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领跑者,让众多聚集在海淀的企业和个人,在充分享受创新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的同时,继续为海淀、北京和中国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主席、清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阮修星 庞婷 朱冠安
编审:韩晓余 孔明
来源: 央广网
高效记忆,找工作?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记忆力训练营,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
如何快速记忆大量知识,《梦华录》里的东京城,到底有多繁华?
记忆力教育加盟,真我 GT2 Pro 开始 realme UI 4.0 公测版招募
精选推荐
- [记忆方法] 最有效的备考方法,法考如何备考,2021年高考备考:8种高效记忆方法
- [记忆方法] 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最有效的备考方法,考前冲刺:一消备考也要动脑筋,这样记忆方法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
- [记忆方法] 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会计从业备考不放假,六大归纳记忆法带你飞!
- [记忆方法] 快速记忆方法的小窍门,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这些记忆方法让你学习、备考的效率大大提升!
- [精品记忆课] 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记忆力课程,“超强记忆”吸引家长买了课,没上几节校长就失联,41名家长能要回16万余元的培训费用吗?
- [精品记忆课] 最强大脑记忆训练法视频,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底层逻辑篇 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 [古诗词记忆] 孩子记忆力差,背书困难怎么办,有什么快速背书的方法,有用的背书方法,快收藏码住吧~
- [记忆方法] 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记忆宫殿训练方法,技巧:熟记这些顺口溜,轻松记忆历史朝代知识
- [记忆方法] 历史朝代记忆口诀,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我国历史朝代顺序记忆口诀
- [古诗词记忆] 文科怎么背怎样才能记得住,文科背书怎么背得快又牢固,文科成绩难提高?你需要这12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