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记忆规则,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2年7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物证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莅临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席重要活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国家博物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努力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特别是经过十年高质量快速发展,藏品总量达到143万件,不仅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馆舍,而且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征藏研究体系,形成了立体化的展览体系,构造起多样态的社教传播体系,形成全新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努力保护好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物证
在110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坚持以珍藏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为己任,努力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民族自信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重视考古工作。早在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巨鹿开始的宋代古城发掘,揭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开一时风气之先。百余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主持或参与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内容涉及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努力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考古出土的文物、传世的文献实物资料,如同璀璨夺目的珍珠一般,串联起中华文明发展史。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重庆中坝遗址出土的地层文物,完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所有地层,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震撼。从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用火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骨针,从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到大汶口文化猪形陶鬶,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亚启”青铜钺到商后期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从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虢季子白”青铜盘到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方鉴缶,从秦代的阳陵虎符到西汉的金缕玉匣到北齐的陶牛车,从宋代蹴鞠纹铜镜到明代郑和铜钟到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都闪耀着文化的光焰,讲述着永恒的时间故事。为了保护好这些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物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组建了国博文保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确保上展文物以最佳状态展示在观众面前,切身感受中华文物的多重价值和独特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这里收藏和展示的都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性物证,文物种类齐全、材质形态繁多、历史跨度极大、信息纷繁复杂,每件文物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必须通过跨学科长时期的深入研究,才能让文物走上展台。中国国家博物馆每年出入库房5万多件文物,把1万多件文物从藏品变成展品。如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年均举办70余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不同展览,连续多年位居世界上最受欢迎博物馆前列,在展示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领文博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既有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形陶鼎、河南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玉龙、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涡纹四系彩陶罐,也有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壶、浙江良渚出土的双鼻陶壶、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这些来自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明起源代表性物证一一呈现,生动诠释中华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的多彩状态。
依据考古资料复原的仰韶文化时期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则从居址形态、规格及其遗存,窖藏、壕沟及其遗留物等方面充分反映出姜寨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规范,人和人之间并非完全平等,特殊身份的原始贵族似乎已经出现。良渚文化玉琮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对钻的穿孔,共十九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其阴刻的日月纹图案与大汶口文化祭器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相同,最直观地体现江浙地区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器表有一毛笔朱书“文”字,与在二里头文化陶器、卜骨上发现“墉”及其他字例一起,构成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材料,与商、西周时期的汉字一脉相承,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2020年举办的“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展出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等珍贵文物,以丰富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走进“古代中国”展厅,巨大的“中国历代地图”电子显示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们刚入展厅就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春秋时期的三轮青铜盘、西汉时期“滇王之印”金印、辽正慧大师舍利塔小石碑、西夏文敕牌、元八思巴字《百家姓》、清《平定准噶尔图卷》……一件件文物直观地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充分证明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各个时代的不同服饰文物,反映出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的历史变迁,凸显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繁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资源。
载歌载舞的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俑、利用西方工艺制造的玻璃器、玄奘法师题名的石佛座,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丝绸之路的繁荣安宁,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实证了中华民族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全面彰显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弘
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隐藏在一件件文明的瑰宝中。在“古代中国”陈列中,商代后母戊鼎是现存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重逾832千克,其独特的造型艺术、纹饰纹样、范铸技术,反映出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大盂鼎不仅是西周早期国之重器,与大克鼎、毛公鼎并称晚清海内三宝,更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291个青铜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叙述了西周文王、武王勤勉兴国与商因酒亡国的经验教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大宁”铜镜,绘有岳飞形象的《中兴四将图》,文天祥的亲笔书,方声洞致父绝笔书,虽出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无一例外都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与热爱,从而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2021年11月举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中,上山遗址出土的一粒万年前的炭化稻米生动阐释中华民族为人类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古代佛造像、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玉器等展厅,中国古代各种形态的物质文化一一展现。
在“科技的力量”专题展厅,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合)本续》,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从商代的刻干支表牛骨到东汉的错金钢刀,从元代的铜罗盘到明代的火铳,从詹天佑测绘京张铁路线的仪器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实验的关键部分记录,再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一件件文物系统完整印证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又比如,“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系统反映出世界上里程最长、历史悠久且仍在使用的大运河的发展历程。“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出的《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古代绘画长卷,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致力智慧国博建设,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云端服务,打造国博中央厨房,云端国博聚合56个虚拟展厅、100个展览专题网页、50多部短视频,更多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文物藏品和精品展览走上云端,触达千家万户。“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不仅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和技术创作了15尊硅胶人像,展览还设置了沉浸式体验区,使观众沉浸于“华纹锦绣”中。“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运用“三折幕投影+多终端联合联动”技术制作了甲骨文宇宙全息投影,让观众感受甲骨文的深邃与浩瀚。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打造“北京地铁1号线国博专列”,全车以颇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元素串联起中华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2020年始,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联合打造“文化中国长廊”,文物珍品以图片展的形式悉数亮相大兴机场。元宵行乐互动解谜书、榫卯古代兵俑、《百花图》花果茶等文创产品,以鲜活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努力构建中华文明全众化社会教育体系,面对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推出个性化讲解模式,专职讲解、志愿讲解、外事讲解、专家讲解、智慧导览讲解几乎涵盖所有人群,上线“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儿童版、青少年版、成年人版分众语音导览。注重文物的教育作用,推出《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甲骨文探秘之旅》等书籍和动画视频,深受社会欢迎。推动馆校合作,与北京中小学共同开发《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丛书和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明正统年间针灸铜人,是中国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见证。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赠送针灸铜人雕塑,这份国礼是根据此件馆藏文物制作而成。2019年5月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亮相国博,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珍贵文物汇聚一堂,展示出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恢宏历史画卷。2019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中国艺术的历史表达: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与绘画”展,2022年在列支敦士登推出“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一个个展览、一件件文物向国外观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0年,牵手五大洲16个国家级博物馆,举办“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活动,在线介绍馆藏鹰形陶鼎、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伏羲女娲像、针灸铜人、海晏河清尊等五件馆藏珍品,带给全球观众沉浸式体验;2022年,继续举办“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源: 《求是》2022/14
故事法记忆规则,再狡猾的“刺客”,也逃不掉高性价比的捉拿
故事法记忆规则,10个成语故事,10个历史名人,看完赶紧教孩子
故事法记忆规则,品牌为什么一定要会讲故事?
故事法记忆规则,四字故事训练法助你提升文笔
元素周期表快速记忆法,10分钟让你记忆元素周期表,想忘都难,学霸都是这样记忆的!
精选推荐
- [记忆方法] 最有效的备考方法,法考如何备考,2021年高考备考:8种高效记忆方法
- [记忆方法] 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最有效的备考方法,考前冲刺:一消备考也要动脑筋,这样记忆方法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
- [记忆方法] 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会计从业备考不放假,六大归纳记忆法带你飞!
- [记忆方法] 快速记忆方法的小窍门,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这些记忆方法让你学习、备考的效率大大提升!
- [精品记忆课] 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记忆力课程,“超强记忆”吸引家长买了课,没上几节校长就失联,41名家长能要回16万余元的培训费用吗?
- [精品记忆课] 最强大脑记忆训练法视频,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底层逻辑篇 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 [古诗词记忆] 孩子记忆力差,背书困难怎么办,有什么快速背书的方法,有用的背书方法,快收藏码住吧~
- [记忆方法] 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记忆宫殿训练方法,技巧:熟记这些顺口溜,轻松记忆历史朝代知识
- [记忆方法] 历史朝代记忆口诀,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我国历史朝代顺序记忆口诀
- [古诗词记忆] 文科怎么背怎样才能记得住,文科背书怎么背得快又牢固,文科成绩难提高?你需要这12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