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记忆脑电波声音,声音记忆,关于语言与理性、逻辑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3-10-22 提升记忆力 阅读: 106
摘要: (一) 从“白马非马”说起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位“辩者”叫公孙龙,“白马非马”论就是他的杰作。年轻时刚读到此话,大为困惑,难道白马不是马?岂非奇谈怪论!后来明白了,这个“非”应读作“不同”,而不应读作“不是”,所以此话意思是说“白马不同于马”。

(一) 从“白马非马”说起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位“辩者”叫公孙龙,“白马非马”论就是他的杰作。年轻时刚读到此话,大为困惑,难道白马不是马?岂非奇谈怪论!后来明白了,这个“非”应读作“不同”,而不应读作“不是”,所以此话意思是说“白马不同于马”。

“白马”指白色的马,“马”指所有的马(包括各种颜色的马),“白马”与“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白马非马”,没错。公孙龙之言启发了我,让我对语言问题产生兴趣,经过长期的阅读和思考,终于能够阐述一下我对语言问题的若干想法,譬如语言和理性的关系,语言和逻辑的关系等等,并敬请诸公赐正。

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创立的“分析哲学”,认为哲学应该是这样一门学问——通过对语言的分析,遵循统一的“逻辑形式”,区分真命题和假命题,区分有意义命题和无意义命题,达到澄清思想的目的。在他们的引领下出现了被称之为“哲学转向”的潮流,并形成一个新的学派。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言的意义有了新的想法,下文将涉及。

不过,说哲学的任务或目的是“澄清思想”,说是要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或区分“有意义命题”和“无意义命题”,是否能做到呢?如果做不到,岂不是无法“澄清思想”了?哲学还有什么用处呢?下文也将讨论这个问题。

(二) 从“一个声音”开始

人类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或许是从“一个声音”开始的。自从人类能够直立行走以后,就逐渐获得了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身体功能,其它动物则没有这种功能。请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在远古时期的某天清晨,一个人惊醒了,看到近处站着一头狮子,于是他发出一个声音,叫醒其它的人,然后一起逃避或发起攻击……。不久,这样的情景又出现了,人们用前次同样的声音唤醒大家,屡次出现同样情景以后,这些人就“约定俗成”地用这一个声音来指称狮子。人类不但能用一种声音来指称狮子,还能用不同的声音来指称狼、老虎、熊等等,甚至能用不同的声音来指称他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事物。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经历了无数次上述类似情景,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同一群体内,约定俗成地使用声音作为符号指称各种事物,语言就在这种积累过程中慢慢“萌芽”了。

当然,以上只是设想,我们无法知道远古时期人类是怎么生活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语言是人类在积累大量经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什么“先验的”因素。

考古发现,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一处洞穴中,石壁上有一幅野猪的画像,它存留在世已有4万多年。此外,在世界各地还发现多处洞穴中的壁画,这些发现表明,远古时期人类能用图像来标志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在中国,发掘出商代使用的甲骨文,在龟壳上面刻有象形符号,用线条简化事物的图像,以记载并交流所见所闻。从洞穴画到象形线条符号,展现了人类创造文字的历史。

总之,人类创造语言文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语言文字是人类积累大量经验的产物,并随着经验的进一步积累而有所发展、演变。人类没有先天的语言功能,但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初生婴儿不会使用语言,是在后天经验的积累中慢慢学会的。“狼孩”和“泰山”(动画片主角)不会使用语言,因为他们出生以后就与野兽一起生活,没有学习语言的对象和环境,只有返归人群后才能学会使用语言。

(三) 竞争的需要

人类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声音去指称事物呢?我们可以设想独自一人活着的情景,他不跟任何人有交往,当他看到近处有只狮子的是时候,也会发出一个声音,但只是出自惊吓,他不是为了告诉他人而发出这个声音,他遇到老虎、狼、熊的时候,都发出那个惊吓的声音,他不需要用不同的声音告诉他人看到了老虎、狼或熊。

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人类需要结成群体,这不必要出于什么理念,凭直觉就知道结成群体的好处,动物界也有结群的现象。群体能够聚集每个人的力量,把个人的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并互相配合,但有个不可缺的条件,那就是必须相互交流各自的感觉、经验、意图等等。否则,在无法交流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知道他人的感觉、经验、意图等,也就无法找到共同之处,无法确定行为的统一指向,无法互相配合协调。譬如,当发现狮子的时候,一个人发出一个声音向其他人发出警告,另一个人发出另一种声音示意发动进攻,其他人马上发出同样的声音表示响应,如此这般,他们合力赶走了狮子。可见,人类使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义(感觉、经验、意图等),是出于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需要。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获取资源,由于资源的稀缺就必定会导致竞争,互相合作结成群体以应对竞争,有利于获取所需资源,有利于抵御天灾人祸,这就是一种合作竞争方式,其前提是人与人能够交往,人类学会了使用声音和图像的符号,以此作为交往的工具,才能采用合作竞争方式应对竞争,所以说,创造语言是出于竞争的需要。

可以设想,如果有一族群生活在封闭的某个区域内,从不跟外界有任何交往,族群内部只需要少量的、简单的交往,或许,使用声音作为符号来指称事物已经可以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以这些群落就不会产生文字。探险家们已经发现多处这样的封闭群落。

只有在应对广泛的、复杂的竞争环境时,才需要创造出文字。声音只能留在记忆中,无法留存下来,当人类生活积累了愈来愈多的经验,需要指认的事物及事物的运动变化已经复杂繁多,单靠只能记忆的声音作为符号就无法适应。但是图像能够记录、储存下来,弥补了声音无法留存的缺陷,打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性,更方便于传授、交流、传播,于是人类创造了象形符号、线条符号、文字。

生命需要竞争,竞争需要合作,合作需要交流,交流需要语言,语言的诞生是出于竞争的需要,语言是在竞争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四) 语言与理性

在人类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理性功能也同时被开发并进化了。

当人们约定俗成地用一个声音来指称狮子时,就表明他们已经具备“抽象”的能力。在那以前,人们多次看到过一个一个形象相同的狮子,然后再约定俗成地用同一个声音来指认所有的狮子,或者说用一个符号来指称同一类事物,这个符号所指的不再是个体的狮子,而是狮子的“共相”。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开发并进化出了现在称之为“抽象”的能力。

动物也有辨认其它动物的能力,狮子认得鹿,鹿认得狮子,狮子不会把老虎当作鹿,鹿也不会把狮子当作牛。但是动物只能靠记忆中的形象来辨认对象,它们不会用符号来指认对象。人类学会了使用符号(声音、线条)来指认事物,就等于把对象的“形象”抽去了,动物只能靠“形象”辨认事物,而人类能用“抽去形象”的符号来指认事物,称之为“抽象”的能力。

从此以后,当人们看到狮子的时候,在他脑海里会出现指认狮子的符号,当人们在脑子里出现指认狮子的符号时,同时也出现狮子的形象。人们还可以脱离事物的具象,在脑海里想象事物间的关系。譬如,当人们看到以A为符号的事物出现之后,紧接着出现B事物,经历多次观察,人们发现每当出现A接着就会出现B,于是,人们回想起这些经历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A和B总是相继出现的经验,人们想用符号来标志、记录、传播这种经验。他们在这种经验(即A与B总是相继出现)中发现,A每次出现都导致B的出现,这是A的共同点,下次再出现A时还会呈现这一共同点,即紧接着出现B。与此相同也发现B的共同点,即都会紧随着A之后出现。人们使用已经进化出来的抽象能力,把所有A的共同点抽象出一个符号,譬如“因”,把所有B的共同点抽象出一个符号,譬如“果”,并以这两个符号来表示A与B二者之间的关系,指认A与B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以上的描述是想说明,人类正是在竞争环境中长期积累了大量经验,学会了创造和使用符号,进而创造和使用语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化出抽象的能力以及记忆、想象、比较、分析等能力。简而言之,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在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进化并发展的。也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理性思维能力,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还是理性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有什么先验的语言、先验的理性。

(五) 语言与逻辑

人们使用的很多个字、很多词语,都有其确定的意义,譬如,大与小,外与内,是与否,上和下,阴和阳,来和去,你我他,睡觉,吃饭,说话,走路,等等。当词语的意义被“约定俗成”地确定下来以后,如果在使用这些语词的时候违背了其确定的意义,就变得不合逻辑了。通俗地讲,“逻辑”这一语词的意思就是指遵循规则进行的推理,也就是所谓的“有效的推理”,遵循规则进行的推理就叫做“合乎逻辑”,违背规则进行的推理叫做“不合逻辑”(这里所谓“通俗地讲”的意思是有别于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使用语言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什么?这规则就是:不得违背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确定意义。

譬如,说“杯子在桌子上面,桌子在杯子下面”,此话合乎逻辑,如果说“杯子在桌子上面,桌子在杯子上面”,大家一定认为此话不合逻辑。为什么?因为那句“桌子在杯子上面”,把“上”与“下”的意义颠倒了,违背其本来被确定的意义。再譬如说,“下雨天我不出门,今天下雨,所以我不出门”,此话合乎逻辑,说“下雨天我不出门,今天下雨,所以我出门了”,此话不合逻辑。为什么?因为语词“出门”与语词“不出门”的意义,二者正好相反,此话却把二者的意义颠倒了。

再譬如,说“爱国是一种美德,政府代表国家,所以爱政府是一种美德”,此话“不合逻辑”,为什么?因为国家和政府是不同的概念,指称两种不同的事物,可是此话却把二者混淆、等同。“代表国家”不等同于“国家”,政府只是由少数人组成的机构,是在政治竞争中获取权力的一方组成的机构,这机构得到了“代表国家”的权力,当该机构垮台之时就失去了“代表国家”的权力,政府作为这样一种机构怎么可能等同于国家?此话违背了“国家”和“政府”这两个语词的确定意义,所以不合逻辑。

此外,人们可以找出无数例句说明,当使用语言时违背了“约定俗成”的确定意义,就必定不合逻辑。

可见,当语言的意义被“约定俗成”地确定以后,使用语言进行推理时所呈现的逻辑也同时被规定了。由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本身规定了逻辑,逻辑隐含在语言当中。人们以为是逻辑规定了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是指“有效推理”,所以逻辑作为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如何评价推理是否有效,遵循何种规则才能有效,只有遵循使用语言的规则才能有效推理,这个规则就是——不得违背语言被约定俗成的确定意义。是语言其确定的意义规定了使用时呈现的逻辑,不是逻辑规定了使用语言的规则。

于是,必定会有人要发问:语言中有很多语词的意义是约定俗成地被确定了的,但是,还有很多语词的意义并不确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赋予同一个词语以不同的意义。譬如“自由”,有很多人解释它的涵义,于是“自由”这个词语就不再有确定的意义。那么,在人们使用“自由”这一词语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自成一套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在这类情况下,如何评价它们是否“有效推理”或“合乎逻辑”?

譬如,哈耶克给自由下了个定义,说自由是不受强制的状态,随后论证:当民主政体让大多数“被雇佣者”获得选举权之时,导致这“大多数”用强制的手段压制“少数”,自由被摧残了,自由衰退了。另有人给自由下了个定义,说自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随后论证:民主政体让大多数人获得政治自由的权利,自由更拓展了。

其实这是常有的现象,使用同一个语词(概念),却有不同的定义,做出不同的论证,得出相反的结论。可是双方都得到大批读者的认同,形成了两个群体,各方都坚持己见互相争论。这种常见的现象表明,当语言的意义没有被确定,而是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的时候,逻辑就不再是单一的。哈耶克按照他的“自由”涵义所规定的逻辑进行论证,另一人按照他的“自由”的涵义所规定的逻辑进行论证,有的读者认同哈耶克的逻辑并信服其论证,另有读者认同另一人的逻辑并信服其论证。应该说,两个读者群都对“自由”这一语词“约定俗成”地确定了其意义,并且都按照“确定的意义”所规定的逻辑进行推理,因此都没有违背使用语言的规则,即没有违背“不得违背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确定意义”这一规则,双方都认为己方的论证“合乎逻辑”,都是“有效推理”。

还有人会提出“自由”的各种涵义,譬如:“自由是随心所欲的状态”,“自由即意志”,“自由即必然”,“自由即服从”……等等,难道他们使用“自由”这一语词的论证都是合乎逻辑的有效推理?很难说,当其中某一种涵意的“自由”没有被某个群体认可(约定俗成)的话,或者仅仅被极少数人认可的话,那么它将逐渐被淘汰,成为旧书堆里的遗迹。

也许有人又问:使用同一个语词,赋予不同的意义,推理而得出相反的结论,却可能都是有效论证,都够得上称之为“澄清的思想”,各方都认定己方的判断为“真”,那么,认为“澄清思想”可以区分是“真”还是“假”,岂不是没有意义了!

这问题提得好,的确如此,研究逻辑无法区分真假,无法区分有无意义,研究逻辑是为了追求“有效”的理性思维。那么,这“有效”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有效?下文再议。

(六) 语言的规则

语言的规则,是指人们在创造或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循的规则,违背了这个规则,任何人创造的语言将被淘汰或无法使用。很多学者都承认语言是有规则的,那么这规则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在第一部著作《逻辑哲学论》中,说到构成命题的语言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他称这种结构、方式为“逻辑形式”。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形式”是使用语言一定要遵循的统一的规则,还特别指出:“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这样就把“逻辑”与“实在”等同起来了,或者说,当命题中的语言按逻辑形式相互关联时,该命题就与实在相符,是“真命题”或“有意义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或“无意义命题”。在第二部著作《哲学研究》中,他否定了上述看法,认为使用语言没有统一的规则,他把使用语言的行为和活动称之为“语言游戏”,有各种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各种语言游戏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所谓“家族相似性”。这样他就否定了原先提出的“逻辑形式”的说法,对语言的“规则”有了另一种看法。许多学者曾提出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这另一种看法。譬如前两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及其捍卫常识的接力”,2023年9月20日刊于《华夏文摘》),作者翦一休这样写道:“语言游戏有两个特点与我们以下的讨论有关,第一,语言游戏是一项遵守规则的行为,特定的语言游戏有特定的规则,这是交流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第二,语言游戏的规则寓于更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语境(生活形式)之中。”可是,就如其他学者的说法一样,仍然没有说出那个“规则”究竟是什么,说了规则“寓于”什么之中,但究竟是怎样的规则“寓于”其中?没有说出来。

那么语言有没有规则,有没有统一的规则?应该说,有规则,而且是统一的规则,即上文已经提到的规则——语言必须经由“约定俗成”而确定其意义,使用时不得违背其确定的意义。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有确定的意义,二是,必须经由“约定俗成”来确定其意义。

语言游戏的共同点,是使用“语言”,它们之所以被称为语言游戏就是它们都是使用“语言”的行为和活动,而这“语言”是有规则的。如若违背了语言的规则,各种语言游戏再怎么制订各自特有的规则,语言游戏是无法实现的。

“约定俗成”这一点十分重要。上文提到,如果在某个群体中,人们无法做到用同一个符号来指称一类事物,而是各自随机地使用不同的符号,那么这些符号就不能成为他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因为他们互相都不懂对方表达的意思,只有当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使用同一个符号指称一类事物时,才能进行交流,所以“约定俗成”是创造和使用语言的必要条件。“约定俗成”还意味着下面几点:一是,语言的创造是竞争的需要,竞争需要合作,合作需要交流,交流需要“约定俗成”的工具,所以,语言创造过程必定由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决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二是,如果在群体中有人想创造一个新的符号来指认某一事物,经过集体的“约定俗成”后,可以纳入语言系统,否则,就会被遗忘,被淘汰。三是,“约定俗成”是偶然性的集体行为,不同区域的不同群体创造的语言因这种偶然性而不可能相同,所以世界各地存在很多种语言。使用不同的语言人们能否互相交流?能交流,需要有个“约定俗成”的过程,譬如,不懂英文的中国人跟不懂中文的美国人互相约定,“我”的发音、字形跟“I”的发音、字形表示同一意思,以此类推,他们就能相互交流了。四是,同一语词(概念)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它必须能在某个群体里能被“约定俗成”地确定其意义。哈耶克说自由是不受强制的状态,另有人说,自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他们对“自由”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只要能够在某个群体中得到认可,还是符合语言的规则,可以使用在思想的传播、交流之中。另外,据哲学家以赛亚·伯林(他提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说,自由这个词有“二百多种意涵”,可是,其中只有极少数为某个群体认可其确定的意义,其余的则成为旧书中的遗迹。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游戏”,是指使用语言进行的行为和活动,尽管说到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但是它们都必须遵循上述统一的语言规则。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任何语言游戏的参与者,都必须约定俗成地确定他们使用的专门语言之意义,如果违背了这规则就无法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游戏。二是,任何游戏除了使用其专门语言以外,大量地使用通用的语言,如:上、下、内、外、来、去、是、否、你、我、他等等,如果违背了它们被约定俗成地确定的意义,就被认为不合逻辑或属于无效推理。

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是因为它代表了某种意义,人类创造和使用语言就是为了寻求“物”的意义,寻求“物与物的关系”的意义,如果语言没有经由约定俗成地确定其意义,语言还有什么用?

(七) 哲学的任务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思,哲学任务或目的是“澄清思想”。对此,或许可以理解为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每个人对自己的理性思维而言,这很重要,自己的思想还比较混乱,怎么能够与人交流?怎么能得到他人认可?学习和研究哲学的确能够帮助人们澄清自己的思想。二是指对所有人的思想而言,要对种种思想施以鉴别,做出是非、对错、真假等等的评价。可是,第二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对个人而言,怎样澄清自己的思想呢?哪就是要遵循上述“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规则”。举例说吧,数不清的人在谈论“民主”,但是其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首先,你应该阐明你所说的民主是指什么,给“民主”赋予确定的意义,人们常说,先搞清楚概念,就是这意思。其次,此后的论述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该“确定的意义”。如果你使用民主这一词语来思考或写作,而脑子里却没有其“确定的意义”,有时说民主就是选举,有时说民主就是多数统治,有时说民主就是多数暴政,有时说民主就是庸众专政,有时说民主是工作作风,有时把现代民主政治等同于古希腊“雅典民主”,有时把法国大革命时的雅各宾专政当作民主,……如此这般,你的思想一片混乱,却还盼着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岂不是水中捞月?

为什么说第二个任务不能完成?首先,因为人的思想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脑中产生出来的,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在其头脑里产生的思想必定有所不同。自古至今,没有一种观点不被置疑,没有一种思想不被怀疑。若是“澄清思想”以求无人可以怀疑,事实上办不到。其次,由谁来评价是非、真假?无非是由人来评价,而人当然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来评价他人的思想,每个人的思想各不相同,做出的评价也各不相同,不存在所谓“客观的”评价,评价变成了各说各话的活动。第三,因为存在竞争,每个人人都处在竞争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极力保存自我、寻求发展,其中包括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思想(精神资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真理,互相争夺“占有真理”的地位。于是,不同的思想都是真理,就等于没有真理。把某一种思想吹嘘为唯一的、正确的、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在思想竞争的环境里,澄清思想的目标只能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不可能达到“全体一致赞成”的目标,思想之所以有其威力,是因为当它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后,就可能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以在竞争中占据强势和优势。上文提到:研究逻辑是为了追求“有效”的理性思维。那么,这“有效”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有效?这里有了回答,这“有效”是指达到获得大多数人支持的目标。

所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是优化思维,哲学是优化思维的学问。所谓优化,就是指——让思维更为有效,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其他相关
增强脑记忆,如何记忆声音,部队哨音

增强脑记忆,如何记忆声音,部队哨音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22
部队哨音很遗憾,未能参加四团通信连老战友芜湖聚会。作为曾经连队的一名战士,通过文字向战友们表达我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虽然未能战友聚会,但我由衷地祝贺通信连战友们的聚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衷心希望你们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时刻。毫无疑问,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战友情谊将永远铭记在心,并为后人传承和弘扬这种崇高的战友情谊。祝愿你们在这次芜湖聚会中共享欢乐、回忆过去的壮丽岁月,并且在未来继续保持联系和友谊。再次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为此,特意写了这篇回忆散文,与战友们分享。...
提高记忆力耳机,增强脑记忆,完赛运动员和部分记者陆续返程-行李箱装着哪些“杭州记忆”

提高记忆力耳机,增强脑记忆,完赛运动员和部分记者陆续返程-行李箱装着哪些“杭州记忆”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76
最近几天,亚运村里拖着大包小包行李返程的运动员、记者身影越来越常见。村里的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和中国邮政、圆通等店铺,人气也明显更旺了。这趟杭州之旅,他们最想带走哪些和亚运或杭州有关的纪念品?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运动员、代表团成员和记者。上午,记者看到,运动员村的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已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待结账,大多手里的购物篮装得满满当当。“这个有西湖和亚运元素的笔记本、保温杯的礼盒很漂亮,准备送给我姐。这套亚运茶杯,我有个爱喝茶的朋友肯定喜欢。”中国香港围棋项目领队何冠聪一边在一排排货架前选购,一边想着还要给哪些朋友带礼物。他选购的礼物通常兼具亚运和杭州特色,纪念意义较强。...
声音记忆,提高记忆力耳机,消除幻听的5种简便实用性方法

声音记忆,提高记忆力耳机,消除幻听的5种简便实用性方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21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幻听并重塑妄想信念,从而减少幻听的频率。单独或与药物一起使用以下 CBT 方法。...

记忆力声音,增强记忆脑电波声音,说出一首歌证明自己老了,繁忙的工作之余让记忆飘一飘!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23
能不能发一首歌名,证明自己老了《水手》《星星点灯》《大国民》《青苹果乐园》《野菊花》等等期间就拿我一直爱听的《星星点灯》...
提高记忆力的声音,记忆力声音,探秘“声音记忆”小楼的神秘故事!

提高记忆力的声音,记忆力声音,探秘“声音记忆”小楼的神秘故事!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25
如果你问起唱片为什么有一圈圈唱纹,你是否知道答案?唱片真的都是圆形的吗?在上海衡山路811号的百代小楼里,关于唱片的一切在小小的一面墙上等待着你的探索。这里是中国唱片业的诞生地,既是百代唱片的灌音部,也是中国唱片上海分社的办公地。唱片作为记录声音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初唱片在中国发扬光大,正是以戏曲为突破口。百代唱片初创之时,为打响名号,以“名伶唱片”为主打品牌。百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录音,以百万计的多样唱片保存了民族的、地域的、城市的各种声音记忆,位居各唱片公司之首。在中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传承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百代小楼的二楼是红色音乐主题空间,通过70年历程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从战歌到国歌的演变过程。走上旋转扶梯的三楼,这里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个音乐文化的体验空间。...
记忆增强,提高记忆力的声音,深圳教师刘洁用声音唤醒历史记忆,引领青少年树立正气

记忆增强,提高记忆力的声音,深圳教师刘洁用声音唤醒历史记忆,引领青少年树立正气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0-22 阅读: 123
深圳刘洁老师:用声音唤醒历史记忆,以正气引领青少年近日,一位深圳的教师刘洁,在课堂上经历了一次让她怒不可遏的事件。当她谈及大日本帝国时,有一个学生轻描淡写地使用了“icon”这个词来形容。刘洁老师立刻反应过来,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众多受害者的亵渎。她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她站起来,拍着桌子,发出了怒吼。“日本帝国是建立在摧残屠杀了3500万同胞的基础上!”刘洁老师痛心疾首地提醒学生们。她质问道:“这样的历史,怎么敢忘记?”她的声音激动而铿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必须要团结一致,让那些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人无处遁形,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被人尊重!”...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