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高中教资心理学与教育学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2-08-09 超级记忆术 阅读: 155
摘要: ### 1.基础知识与原理

### 1.基础知识与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font color="red">历史继承性</font>、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 教育的起源:
朱熹支持<font color="red">神话起源说</font>和利托尔诺支持的<font color="red">生物起源说</font>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孟录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3. 古代教育特征:
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2. 具备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特点
4. 古代印度教育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古代埃及多开设文士学校,古代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目的是<font color="red">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font>
5. 中世纪欧洲教育体系:
1. 教会教育: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 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 近代社会教育:
1. 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崛起,1763普鲁士立法规定完成义务教育 3. 教育世俗化 4. 教育法制化
7. 现代教育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艺术性、终身性……
8.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9.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活动,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原则与方法:
1. 启发诱导 2. 因材施教 3. 学、思、行结合 4. 温故知新
10. 孟子性善论
11. <font color="red">《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教育史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原则包括: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font>
12. 古希腊苏格拉底创立“产婆术”,教学方法:谈话法;柏拉图《理想国》,培养政治家;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
13.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代西方第一步教育法论著
14. 近代实验科学培根提出归纳法,提出把教育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夸美纽斯的<font color="red">《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标志</font>,提出泛智教育、教育要适应自然、<font color="red">班级授课制</font>;他又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15. 卢梭《爱弥儿》宣扬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6. 洛克白板说,在其《教育漫话》提出教育绅士论
17. 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18.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19.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理论,教育观点“从做中学”,包括五步教学探究法
20.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2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 凯洛夫《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2. <font color="red">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font>
23.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育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4. 德国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提出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基本性
25. 瑞士皮亚杰提出教育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6. 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27.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8. 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29. <font color="red">教育的相对独立性:</font>
1. 历史继承性 2.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30.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
2. 环境决定论(荀子、卢梭、华生)
3. 二因素论(遗传 + 环境)
4.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注重关键期)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3. 个体生理发展特点 31. 教育方针提出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决定
32.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求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3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 联系为: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 区别为: 1. 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2.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34.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5.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2. 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36. 学制的构成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37. 建立学制依据:
1. 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人口发展概况 5. 文化传统 6.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及国外学制的影响
38. 西欧的双轨学制、美国的单轨学制、苏联的分支学制
39.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40. 义务教育特点:
1. 强制性 2. 普及性 3. 免费性 4. 公共性 5. 基础性
41. 教育研究构成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42. 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测量法、叙事研究法
### 2.中学课程
1.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课程”
2. 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1. 活动课程特点: 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4. 主体性: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5. 乡土性:以学生所在社区的课题为题材 6. 综合性: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来组织实施 7. 经验性:通过学习者解决所面临问题以获得经验,促进发展
3.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1. 观念性隐性课程: 1. 校风、学风、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 制度性隐性课程: 1.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3. 物质性隐性课程: 1. 学校建筑、教师的设置、校园环境等 4. 心理性隐性课程: 1. 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2. 隐性课程的特点表现:
1. 隐蔽性 2. 广泛性 3. 非预期性
3. 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学习称为“附带学习(连带学习)”
4.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 基本主张: 1. 经验论 2.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 主动作业论 4. 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 评价: 1.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强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4. 夸大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
5.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课程内容首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赫钦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评价: 便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 课程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各门知识割裂出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 忽视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容易出现重复,增加学生负担 6.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 布拉梅尔德 2.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 7.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 儿童发展 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 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2. 社会需求 3. 学科特征 编排逻辑顺序 选择标准 8.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课程编制的问题,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9. 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把教育目标分为: 1. 认知领域 | 知识 | 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 | ---- |
------------------------------------------------------------ | | 领会 | 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 | 应用 | 把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 | 分析 | 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部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包括要素、关系、组织原理的分析 | | 综合 | 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 | | 评价 | 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
2. 情感领域 | 接受 | 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 | -------------- |
---------------------------------------------------- | | 反应 |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 | 形成价值观念 | 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 | 组织价值观念 | 不同的价值标准观念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 | 价值体系个性化 | 内化 |
3. 动作技能领域 | 知觉 | | | ------ | ---- | | 模仿 | | | 操作 | | | 准确 | | | 连贯 | | | 习惯化 | | 10. 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1. 课程内容: 1.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2. 课程的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与教科书 3. 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4.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非考试说明 5. 教材: 1. 知识接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包括:印刷品、音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2. 组织方式: 1. 逻辑式组织 2. 心理式组织 3. 折衷式组织 3. 编排方式: 1. 螺旋排列式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不同程度,使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层次重复出现 2. 直线排列式 学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3. 过渡式排列方式 4.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 4.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5.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 课程资源(必须要有素材、必须要有条件) 6.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运行结构为: 1. 安排课程表 2. 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7. 课程评价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学业的评价 8.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1.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 收集信息 3. 组织材料 4. 分析材料 5. 报告结果 9. 课程评价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注重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没有成套的评价程序 3. CIPP评价模式 美国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材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包括: 1. 背景评价 2. 输入评价 3. 过程评价 4. 成果评价 10. 新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1. 重建课程结构: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2.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1.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2. 综合实践活动特点包括: 1. 整体性 2. 实践性 3. 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 3.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表如下: | 学习领域 | 学习科目 | 学习模块 | | ------------ |
---------------------------------- | -------- | | 语言与文学 | 语文、外语 | | | 数学 | 数学 | | | 人文与社会 | 政史地 | | | 科学 | 理化生 | | | 技术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 | | 艺术 | 艺术或美术、音乐 | | | 体育与健康 | |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 | 2.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3. 改善教学过程 4. 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5.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教师、课程,改善和完善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 3.中学教学
1. 教学工作的意义: 1.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 2.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3.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4.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它是由教学本身性质和教育工作经验总结来决定的 2. 教学的一般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4.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1. 认识 ---- 发展观 2. 认识 ---- 实践观 3. 交往说 4. 多重本质说(包括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经济学五个方面) 5. 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备以下特点: 1.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 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2.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6.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1. 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 2. 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等思维的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 2.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1.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 传授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2. 一定时间范围内传授知识量要适当 3. 采用启发式教学 4. 彭阳学生良好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4.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1. 形式教育论者,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 2. 实质教育论者,只向学生传授对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 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 3. 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1. 需要解决师生的人际关系: 1. 创设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 引发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5. 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3. 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1. 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1. 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地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 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7. 教学过程的结构: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8.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9. 我国目前中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它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要求:
1.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4.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5.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 直观性原则
参考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来选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1. 实物直观
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 模像直观
图片、表格、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 言语直观
直观化教学只是手段,过量的话浪费教学时间,还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 启发性原则 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4. 发扬教学民主 5. 循序渐进原则 西方称为系统性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序”包括: 1.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 2. 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 3. 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 4. 认识活动本身之序 它是这4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总体来说,循序渐进的“序”包括: 1. 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 2.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 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2. 学生的认识活动本身之序 3. 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 贯彻该原则要求: 1.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4.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6. 巩固性原则 要求: 1.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 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原则由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要求: 1.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0. 教学方法
1.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1. 注入式 2. 启发式
2. 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形式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基本要求:
1.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 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4. 组织学生听讲 5. 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 谈话法
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基本要求:
1. 做好计划,拟定谈话提纲 2. 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经验 3. 善于启发诱导,形式多样化 4. 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去获得新知 5. 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优缺点
3. 讨论法
高年级运用较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读书指导法
基本要求:
1.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3.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4. 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特点
种类包括:
1. 演示法 2. 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 练习法
要求:
1. 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作出示范 2. 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对学生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 3. 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4. 练习方式多样化
2. 实验法
要求:
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3. 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做学的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4. 实践活动法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 发现法(布鲁纳)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1. 欣赏教学法
自然、人生、艺术欣赏等
2. 情景教学法
3. 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苏联沙塔罗夫
2. 暗示教学法
保加利亚罗扎诺夫
在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
3. 非制导性教学法
美国罗杰斯认为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4.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适用:
1. 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性质和特点 3.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 学生年龄特征 5.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 准备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 2.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5. 教学组织形式:
1. 古代教学:个别教学制
2. 现代教学:班级授课制
1. 学生人数固定 2. 按课教学 3. 按时授课
3.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1. 个别教学 2. 现场教学(去博物馆)
4.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要求:
1. 合理编班,要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大小、师资力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 2. 编制复式班课表 3. 培养小助手 4. 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5. 分组教学
1.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或某项测验成绩编班) 2. 内部分组(年龄编班,成绩分组) 3. 能力分组 4. 作业分组
6. 贝尔-兰喀斯特制
导生制(现学现卖)
7. 道尔顿制
美国柏克赫斯特
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教学参考书和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8. 设计教学法
美国杜威,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实施困难
9. 特朗普制
美国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管理比较麻烦
10. 活动课时制
一个教学单位时间安排,多个单位时间结合
6.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教学资料
备课要求: 1. 钻研教材 钻研学科课程标准: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钻研教科书  掌握学科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所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生态度、情感、 价值观的转变,知识的拓展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广泛阅读参考资料书 2. 了解学生 学生的总体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 班级概况,如班级纪律、班风等; 3. 设计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写好计划: 1. 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 包括: 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 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 各科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 2. 课题(或单元)计划 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课题计划: 课题名称 课题教学目的 课时划分 备课时的类型 主要教学方法 必要的教具 课题之间的联系 3. 课时计划(教案) 包括: 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教案的主要部分)等 详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的分配等 2. 上课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  课的类型: 1.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 新授课 巩固课 技能课 检查课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课 演示课 练习课 实验课 复习课 2.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3.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1.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 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明确 2. 教学内容准确 3. 教学结构合理 4. 教学方法适当 5. 讲究教学艺术 6. 板书有序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 作业的形式: 1. 阅读作业: 复习、预习教科书 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 2. 口头作业: 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 3. 书面作业: 演算习题、作文、绘图 4. 实践作业: 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4. 课外辅导 1.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5. 学业成绩评定与检查 1. 形式: 平时检查(口头提问、单元测验、检查书面作业(课堂作业、课下作业)) 考试 2. 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内容力求全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方法要灵活多样 3. 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严格遵守评定标准 方向明确 鼓励学生创新,看答案、思路、思维的创造性 7.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 按照教学评价的作用: 1. 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 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偏好、情绪情感特征、性格类型等方面已有的准备状况做粗略评估,也包括识别学生的各种潜能、优点、偏好或特殊才能 2. 形成性评价 包括单节课或单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功能: 1. 改进学生的学习 2. 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3. 强化学生的学习 4. 给教师提供反馈 3. 总结性评价 2.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 1. 绝对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2. 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 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 3. 个体内差异评价 缺乏客观标准,不能提供明确的目标 3. 按照评价主体: 1. 内部评价 2. 外部评价 专业人员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8.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主题) 2.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3.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改革的重心) 4. 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9. 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1. 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 2. 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3. 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 4. 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取向
### 4.中学德育
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知 1. 道德信念 2. 道德观念 2. 道德情感 1. 直觉 2. 现象 3. 伦理 3. 道德意志 4. 道德行为
3.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发展具有他律性,言行一致 2. 伦理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 1. 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 3.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 品德的形成过程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5.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外部因素 1. 家庭 2. 学校教育 3. 社会因素 4. 同伴群体 2. 内部因素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4. 智力因素 5. 情绪因素
6. 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1. 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 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3.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
5.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注意:
1. 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2. 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3. 强调内部奖励
7.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 过程: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2.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有: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8. 中学德育的内容:
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 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9. 新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
1. 生存教育 2. 生活教育 3. 生命教育 4. 安全教育 5. 升学就业指导
10.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 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1. 主要的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 因材施教原则 4. 知行统一原则 5.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 长善救失原则 9.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2. 常用的德育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自我修养法 6. 品德评价法 7. 角色扮演法 8. 合作学习法
### 5.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3. 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以及团结、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2.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 2. 形核阶段 3. 发展阶段 4. 成熟阶段3.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 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 建立学生档案 7. 操行评定 8.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 个别教育工作 10. 班会活动的组织 11. 偶发事件的处理4.

其他相关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这些“财商课”,是“智商税”吗?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这些“财商课”,是“智商税”吗?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160
为钱忧,为财忙。投资本就伴随着各种风险:行业周期、持股仓位、市场波动……现在,又多了一个──网络财商课。踩在财富焦虑的“沃土”上,这一边,短视频亮出一份份耀眼的业绩单和一个个可以吊起贪欲的财富故事;那一边,身处其中的人看到的却是虚幻的泡沫。卸下过度美颜的浓妆,一位从业者直言:“你装饰了他的报表,他粉饰了你的财富梦。”“零基础快速实现财富积累”“用1分钟提升收益13倍”“躺着睡觉也能赚钱”……目前,不少财商教育机构打出了这样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他们通过免费或低价的财商课引流、一步步营销,推荐学员购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升级课程。由此引发的诸多纠纷及维权问题引人关注。...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说明类课文介绍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说明类课文介绍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180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目前说明文的教学已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第一,现实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成果、各种应用技术不断产生,人们必须通过说明这一方式才能传接新知识、新技术,使用新产品,接受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继续学习的需要。说明文的写作是以对事物的认真观察、细致分析、准确表述为基础的,学习说明文,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准确、周密、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探索科学教育一体化实施新路径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探索科学教育一体化实施新路径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202
周四下午,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选修课开课了,孩子们打乱年级与班级,欢呼雀跃地来到各自喜爱的课程教学空间,整个校园都沸腾了。“沃土娃科技研究院”课程精彩纷呈:水火箭课程的学生在探讨水火箭发射的角度与推力的关系;3D打印课程的学生在打印个性化的笔;落体缓降课程的学生在对比研究轨道间最合适的高度;机器人课程的学生在讨论编程设计……从2016年开始,学校在系统构建学校课程的基础上,探索“课程—课堂—评价”一体化实施路径,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呈现出新样态。...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新职教法将实施,选择技术学校要看重这几点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167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即将在5月1日起实施的新职教法中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香起来”。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快车道。...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坚持“五步学习法”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坚持“五步学习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201
第一步:课前预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孩子预习不预习直接关系学习效果的优劣。在孩子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新的知识吸引他,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的定义、定理和例题,要重点思考,看是否明白;对于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文科课程中的基础概念、基本观点、基础知识要看能否读懂。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程上听老师讲解。对于重点课程,可以指导孩子准备一个预习本,记下重点和难点。有的孩子,预习功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动脑子。这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给孩子讲清楚,预习是预先自己学习,这是培养、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中的数字大派对

五步教学法是谁提出来的,2022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中的数字大派对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08-09 阅读: 165
一、考情看一看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字类问题,很容易混淆,比如∶双基是哪双基?两基又是什么?而这类数字类的知识点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以识记类的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考查,关于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字类问题我们常常是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把我们教育学中常考的数字类的知识点给大家汇总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