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想学国学从哪里入手,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2-10-30 超级记忆术 阅读: 189
摘要: 编者按:本文根据贾旭东教授的线上音频课程《国学知识体系及其精髓》整理修订而成,连载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按:本文根据贾旭东教授的线上音频课程《国学知识体系及其精髓》整理修订而成,连载刊发,以飨读者。

前文请见:

国学知识体系及其精髓(1)

国学知识体系及其精髓(2)



概念、定义、范畴与理论


辣木籽的味道是隐性知识,我上一讲费了很大劲跟大家描述这个味道,但是描述出来就不准确,把它写成文字也不准确。


那么,把科学和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来做比较,你就发现有意思了。


大家从小一定听过一个词,叫做定义,对吗?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各门课程里都会有一些名词概念,对吗?考试的时候都要考名词解释,让你来背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叫做定义?就是对一件事物,具体的也好,抽象的也好,给它一个确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我用这个词表达之后,大家都能够理解,中间没有偏差、没有误解。


这就是科学的方法,用一些语言和文字来准确地表达某一个东西、某一个事物是什么意思。对一个概念,用一段文字、一段语言来描述它的内涵


当内涵描述清楚的时候,我们对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有了确定的理解,所以叫做定义。


比方说我是搞管理的,我要给管理给一个定义。当学生问,什么是管理?我就用这么一段话来解释管理,这叫做定义。界定了这个概念的定义之后,大家对它就有了共同的认识。


比方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场景:你妈妈跟你说,给我拿个碗来。你会不会给他拿一个盘子?肯定不会,你拿的一定是碗。如果让你拿一口锅,你拿的就是锅,不会是碗,也不会是盘子。为什么?因为大家对碗、对盘子、对锅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当大家对一个概念的内涵能够没有分歧地、没有误解地、没有偏差地理解,那它就是一个定义,大家就很容易沟通,很容易协作。


就像刚才这个例子,父母说你去给我拿锅,你就会拿锅;你去给我拿碗,你就会拿碗;对不对?


有了基本的概念后,很多的概念加起来,就会构成一个更大的概念,在科学的理论里就叫做范畴,英文叫category。


什么是范畴?实际上是更大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里包括了很多小的概念,一些子概念。


比方说,苹果是一个概念,是某一种水果;梨是一个概念,也是某一种水果。我一说苹果,你想到的是一种水果,我说西瓜,你想到的也是一种水果。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这个概念内涵很清晰。


那么把苹果、梨、西瓜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它会有一个更大的概念,就是“水果”。


刚才我们说水果的时候,水果这个概念里已经包括了苹果、梨、西瓜、猕猴桃、火龙果,等等,水果就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个概念就可以叫做范畴。苹果、梨、西瓜都属于水果的范畴,但馒头、包子、花卷就不属于水果的范畴了。




若干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提升一步就会构成一个理论。所谓一个科学的理论,就是在讲几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这几个范畴之间有某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我们用一个表达式,或者是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用一种文字的描述把它表达出来。经过了检验,它就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


所以,理论是由范畴构成的,范畴又是由概念构成的。构建和表达科学理论的前提,是对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给出定义,明确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比方说,你在家里做饭,你形成了一个理论:包子要放在碗里,面条要放在盘子里。假定这叫做一个理论,这里就有了一些基础性的概念:面条、包子、盘子、碗。


你先要界定:什么样的食物叫做面条,什么样的食物叫做包子,什么样的容器叫做碗,什么样的容器叫做盘子。要先给它下定义,这就是科学理论的构成。


佛为何说“不可说”?


可是在中国文化里,有大量的经典都在告诉我们,有个东西不可说,或者没法下定义。


比方说,《道德经》一开始说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佛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家所说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简单地、很勉强地说就是智慧,或者说是大智慧。


但为什么用它的原音,叫做般若(念bo re)?用原音,就是因为用“智慧”或者“大智慧”,都很难表达“般若”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所以古人翻译经典的时候就尊重它的原意,不把它翻译过来,就用原来的音。


大家去看《金刚经》,有大量这样的句式:佛说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


什么意思?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但是叫做这个东西,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说,大家觉得很绕口。为什么要这样讲?


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在表达我们前面所说的隐性知识。传统文化里大量的表达,其实都是关于隐性知识。




因为隐性知识很难表达,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一旦你用某种确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之后,你会发现表达不准确;但是要形容它,又不得不表达。


所以在传统文化里,不管是道家佛家,都反复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先用某一个名词概念来代表某一种东西、某一个事物,但又很快把它否定掉。就像是“道可道,非常道”,“佛说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都是这个意思,其实都是在说,用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这个意思。


联想到我们上次讲的辣木籽这个例子,大家想想看,上次我向大家描述它的味道,用甜、酸、苦、涩、腥来描述,这个概念是不是准确?


甜有很多种甜,苦有很多种苦,酸有很多种酸,用这些东西来表达辣木籽这种复杂的味道,就是不准确的。




就像我在买这东西之前问我那个朋友,这东西啥味道,他脸上呈现那种复杂的表情。我吃过之后就能理解他为啥表情很复杂。因为他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说不出来。


所以他最后憋了半天只能告诉我,这东西会改变你的味觉,搞得我更加一头雾水。什么意思?到底啥味道?他没法说清楚。吃了之后我也知道,我也很难说得清楚。


但是我给大家讲课,那我还得跟大家描述一下,就只好说:有酸味、有苦味、有辣味、有涩味;甜得像什么一样,苦得像什么一样,对不对?这样表达得准确吗?肯定不准确,肯定不是它原来的味道。


你听了这些东西之后,我相信你不但不知道它是啥味道,可能脑袋里更迷惑了。比方说,一般我们的经验里,甜和苦怎么会在同一个食物里出现呢?要么甜要么苦,但这个东西居然又甜又苦。


所以,套用传统文化里经常出现的句式,我可以说:贾老师所说辣木籽之甜,即非甜,是名甜;贾老师所说辣木籽之苦,即非苦,是名苦。


啥意思?贾老师所讲的辣木籽的甜味,就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甜味;但是为了表达,只能把它叫做甜味。这就已经表达得相对准确了。


我既告诉你它是甜的味道,但这个表达又不是那么准确,很难用甜来完整全面地表达辣木籽的味道;所以又要告诉你说,它不是你所理解的甜,只能把它叫做甜而已。



如果没有尝过,你连糖是哪种甜也不知道


如果说《道德经》是道家的精髓,《金刚经》是佛家的精髓,那么它里边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属于什么知识?显然,它属于隐性知识。


大家理解了隐性知识之后,你就能够瞬间理解,《道德经》、《金刚经》为什么要这么表达,你也就能够知道,国学的精髓、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知识本来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但不得已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时候,只好就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告诉你:它是隐性知识,你不要掉在文字里简单地望文生义。


你看,隐性知识很难表达吧?我又用了一讲的时间来跟大家表达,但是我觉得还是表达得不够准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明白?


现量与比量


现在我们知道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个概念,就可以很准确地判断,道家所说的“道”、佛家所说的“般若”等类似这样的表达,都是在表达一个隐性知识的概念。


正因为它是隐性知识,所以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要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后人,又不得不使用语言和文字。


如果你能在现场听老子讲“道”,或者你能在现场听释迦牟尼讲“般若”,佛家所说的这种大智慧,他们也只能用当时的语言,而语言又是有局限性的。


实际上在佛家,它用另外两个词已经表达了这个意思。在佛家的因明学里——因明学很少有人知道,可能大家听都没听说过,因为很多人把佛家思想当成了佛教、当成了宗教,所以都不会去研究。其实因明学就是佛家的逻辑学,是非常高深的逻辑学,是佛家的一门学问。


在因明学里面有两个词,一个叫做“现量”,一个叫做“比量”。


什么叫做现量?就是你亲身体验到的那样一种状况。好比我前面跟大家讲的那个辣木籽的味道,你吃到它了,这就是现量,你亲身体验到了辣木籽的味道。




什么叫做比量?比量就是你要向别人来表达这个辣木籽是什么样的味道。你其实很难表达,在对方没有尝到这个味道之前,你是没办法表达的。


那怎么办?你就要用各种方法,用语言、用文字、用比喻来让别人明白。你看我在表达辣木籽味道的时候就用了很多比喻,比如说它有点甜,甜的像冰糖一样,它有点酸,酸的像柠檬一样,类似这样的就叫做比量。


那么我们用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来看,佛家所说的“现量”形容的实际上就是隐性知识。


你必须体验,体验到之后你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什么样的味道、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感受,这就是现量。


但是这样获得的知识是隐性的,它很难表达,当不得不表达时就会产生比量,就是用文字语言描述的方法、用比喻的方法,来把它描述出来、讲述出来,或者把它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显性知识。


所以,佛家很早就已经告诉我们,有很多东西是现量的,有很多东西是比量的。而佛家所倡导的、真正要学习的知识,不是比量而是现量,也就是说你必须要知道那样一种真实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三、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有了这个理解,我们再来思考,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怎么来的?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是怎么来的?


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他出版过几本学术著作?一篇都没有!一本都没有!是不是?《论语》是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根据他讲课的记录,根据他的言行、对学生的指导而编纂出来的。


《道德经》是老子存世的唯一著作,如果按字数算的话,只有5000多字,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按字数的标准,还不能算著作,只能算学术论文。


这篇论文是怎么出来的?是老子主动说:我要把一辈子的学问写下来留给大家?不是这样的。


《道德经》是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才写出来的。老子退休了想去隐居,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官守尹喜挡下来,说你得给我写点东西,把你的学问留下来。老子不得已,为了换一纸通关文牒才写了《道德经》。用我们现在的话讲,《道德经》是当时一个公务员以权谋私,逼迫老子写下来的东西。




那老子为啥不主动写呢?恐怕不是因为老子比较懒吧?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大家懂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就应该明白,因为隐性知识没法写,写下来就可能不准确。


真正的隐性知识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播,必须面对面来给你传授,而且你还不见得能懂。


所以为什么孔子、老子,我们古代的这些圣人,都述而不作,都不在意著书立说,他更强调的是学生面对面地跟他来学习。




大家再想想看,佛祖成佛前读过几本书?是看过哪本书而使得他成佛了?他是不是拿着一本书叫做《成佛手册》、《成佛指南》或者《成佛攻略》,然后照着那本书,照方抓药,照着流程来操作,最后就成佛了?恐怕不是吧?


佛经是怎么来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给学生讲经说法,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就是他给学生讲课,来解答学生的问题,面对面地跟学生讨论,传授他所看到的东西、他的体验,这种现量的体验。最后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学生把他上课时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就有了现在的佛经。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圣贤留下的经典,实际上都是比量,都是显性知识,只要写下来的都已经形成了显性知识。我们去读诵经典,我们试图去理解这些经典,也都是在学习显性知识。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孔子也好、老子也罢,还是释迦牟尼,他们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不是就是现在经典上的、文字上的意思呢?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上次举的辣木籽味道的例子,我那么费劲地想跟大家表达,我觉得还是没办法表达清楚。而且我也相信,大家听我那么费劲地表达一番,如果你没有吃过这个东西,你仍然无法想象它是一个什么味道。


那么我们再想想,这些古圣先贤,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隐性知识,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阅读现在的经典就可以得到?大家想想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前提假设是不是真的成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读百遍,甚至读得越多越好,读得多了,你自然就会明白它什么意思。


如果书里记录的是显性知识,不用读百遍,一遍就懂了,比如电脑的操作说明书。可是,如果书里记录的是隐性知识呢?


让一个小学生读一篇博士论文,读一百遍、读一千遍或者读一万遍,是不是他读得多了自然就懂?恐怕他读到一万遍的时候,也许懂了,但不一定是他读书读懂了,可能他读一万遍就花了十年,那个时候他长大了,有些东西就自然懂了。


大家再想想看,小孩子问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大人怎么跟他解释?很难解释得清楚,对不对?因为他的心智没有成长到可以理解这件事情的程度。


我们只能给他讲一个很简单的理由,他当时就认为懂了:哦,原来是这样。但是等到他长大之后,他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才能够真正理解,原来我问的那个问题是多么的幼稚,原来它的答案不是我小时候想象的那样。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回到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我们是不是通过读书,就可以完全理解古人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读书就是唯一的方式?


如果大家真正地懂了前面我讲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能够理解我们经典中所记载的东西,“道”也好、“般若”也好,这些词的意思其实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话;


大家就会知道,仅仅靠读书是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的。传统文化的书读百遍,其义不一定自见。

其他相关
国学背诵顺序,背国学经典能提高记忆力吗,课堂实录-说说怎么才能又快又牢地背诵古诗文

国学背诵顺序,背国学经典能提高记忆力吗,课堂实录-说说怎么才能又快又牢地背诵古诗文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1-14 阅读: 64
于晓冰 水寒说语文(转发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背国学的最快方法,国学背诵顺序,国学大师速成指南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1-14 阅读: 65
...

一年级适合背诵的国学书,身边的孩子都在学国学?家长用这3种方法,让宝宝成为国学小神童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10-30 阅读: 235
近年来,随着各大电视媒体平台陆续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国学文化节目的出现,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了一番又一番少年儿童学习中国传统国学的热潮。...

背国学经典能提高记忆力吗,国学知识要读吗?这样去做,效率加倍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10-30 阅读: 144
文/ 橘子(文章原创,欢迎各位分享转发)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了解晨读的重要性:用这几招,让孩子不再“假”读》,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有家长留言,说孩子从很小已经开始背诵国学了,也有些家长也很疑惑,孩子这么小,懂什么是国学吗?有必要背吗?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背国学有什么好方法吗,易经.噬嗑卦(运用宫殿记忆,快速背诵国学经典)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10-30 阅读: 222
国学经典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背诵掌握,对很多人来说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利用头条这个优势平台让我们一起研究学习快速记忆国学的方法,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读上1—3遍就可以背诵国学经典,对学龄孩子,对成年人都是一件极其有益的事!我们通过针对易经记忆作为示范,对全脑教育中的数字记忆、密码记忆、定位记忆、联想记忆、串联记忆、图像记忆、导图记忆逐一讲解分享。通过掌握这些快速记忆方法,我们将轻松背诵《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孝经》《易经》《离骚》《诗经》《孟子》《庄子》《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史记》《汉书》等国学经典,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我将对以上国学经典宫殿记忆方法逐一讲解分享,希望能帮助到你和你的孩子。我把1--100的数字密码放在了下面供大家随时记忆学习。...

一年级国学快速记忆方法,99%的妈妈都不知道,国学这样学更高效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2-10-30 阅读: 143
凯叔说kaishushuo到现在,《凯叔·声律启蒙》已经卖了三万份了,只用了二十几天。在为孩子们打造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有两个时刻在我心里火花四溅。第一次是在曾湉把录制的第一版小样用手机放给我听,那一瞬间把我听化了。我承认,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我们做的是什么。第二次,是肉肉(《凯叔·声律启蒙》三个童声之一)录音的状态。也许你们根本不相信,这孩子居然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中间睡了一会儿午觉)。孩子当然没有受到虐待和迫害,她完全沉浸在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平仄音韵之中。于她而言,这是个游戏。没有比疯玩一个酷爱的游戏整整一天更过瘾的事了。...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