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离骚要求全文背诵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3-05-22 古诗词记忆 阅读: 465
摘要: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

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










问题探究

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

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

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二、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题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三、凝练的语言。

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主题归纳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批注










写法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疑难探究: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其他相关
赤壁赋需要背诵吗,赤壁赋第三段,高中语文必背(赤壁赋)

赤壁赋需要背诵吗,赤壁赋第三段,高中语文必背(赤壁赋)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2-28 阅读: 93
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注音,赤壁赋需要背诵吗,读书笔记:《赤壁赋》教给我们的认知规律和写作提升途径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2-28 阅读: 130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可以做深层次的理解和多角度的解读。《赤壁赋》是高考必背篇目之一。但是,背诵不是唯一的目标,不是学习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今天我们来揭示《赤壁赋》中隐藏着的关于认知的大秘密。一、我们平时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赤壁赋绘图记忆法,赤壁赋注音,背诵赤壁赋:攻城略地,智勇双全!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12-28 阅读: 111
如何背诵《赤壁赋》能够又快又牢?首先,我们可以采用理解记忆法。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容易记得住的,我们应该先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深入领会其句意和表达方式。例如,《赤壁赋》中第一段写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可以理解为白露覆盖着江面,水光与天空相接。这样理解后再去记忆,就会事半功倍。其次,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背诵《赤壁赋》。例如,第一段中写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可以将“白露”与“横江”、“水光”与“接天”进行对称联想。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白露”与“水光”都是偏正结构中的名词,而“横”与“接”是偏正结构的动词,“江”与“天”也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这样找出句中的对称规律记忆就既快又牢。另外,分解记忆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赤壁赋》分解为几个部分进行记忆。比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泛舟江上、吹洞箫和写曹操三个部分。...

赤壁赋需要背诵的段落,古人的背诵能力,让人大吃一惊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5-22 阅读: 286
...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