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忆法怎么训练,康复者自述:长达23年的强迫症,竟一朝自愈(上)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2-11-13 记忆方法 阅读: 259
摘要: 去年11月,有一位读者有感而发,在留言区简单讲述了她罹患强迫症22年后,竟神奇自愈的经历!我当时非常惊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自愈的例子虽不算罕见,但比例实在很低,更何况她病史如此长,得的还是强迫症!无论在主流精神科里,还是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领域,强迫症的治疗难度都很大。很多精神科大夫甚至将其称作精神障碍里的“牛皮癣”。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强迫症的文章里作过分析。

去年11月,有一位读者有感而发,在留言区简单讲述了她罹患强迫症22年后,竟神奇自愈的经历!

我当时非常惊讶!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自愈的例子虽不算罕见,但比例实在很低,更何况她病史如此长,得的还是强迫症!

无论在主流精神科里,还是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领域,强迫症的治疗难度都很大。很多精神科大夫甚至将其称作精神障碍里的“牛皮癣”。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强迫症的文章里作过分析。

所以,这位读者的强迫症能够不治而愈,这不仅是不易,简直是幸运!我看到她的留言后,第一时间回复,请她分享自己的患病、康复经历。虽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自愈,但她的经历至少能说明,强迫症是可以痊愈的!

她很快就答应了,并发来邮件取得联系。不过,由于当时她事务缠身,撰写自述文章一事暂时搁置。


当时,该读者在我们的文章下留言

前不久,我们再次收到了她的来信。她用数万字讲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患病过程,以及强迫症对其性格、婚姻、家庭和教育下一代的影响。

她甚至回溯了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家庭背景,她父母和丈夫的原生家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代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对一代代人产生连锁反应。

而且,她的文笔优美,真挚动人,令人通篇阅读下来仍回味无穷。再者,我和她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她的经历令我深有共鸣。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精神心理的专业角度,看了她的分享,我都有特别多的感触。

在此,对于她的无私分享和用心之苦,我和我的团队小伙伴们郑重地表示感激!

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将她的自述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今天的文章里,她主要讲述了其上大学前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她是如何在12岁那年罹患了强迫症:

先是得了余光强迫症(也被称为“余光恐惧症”);后来又得了强迫记忆,具体来说是图像记忆强迫症。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分享她的自述(下)篇,揭秘她的强迫症到底是如何不翼而飞、不治而愈的!

——何日辉

(以下是本公众号读者、强迫症康复者丁念莹的自述文章)

我出生于70年代,与何医生应该算是同一年代出生的人。

70后普遍经历过贫穷,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很穷。但是70后也享受了时代发展的红利,比如90年代我们毕业时找工作比现在容易很多,还赶在房价飞涨前以白菜价买到了一线城市的房子。总的说来,70后普遍观念传统,因此思想上的束缚也比较多。

言归正传。我想分5个部分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我的原生家庭

二、12岁开始罹患强迫症

三、35岁意外自愈

四、23年强迫症对自身性格、事业和婚姻的影响

五、 我对女儿的家庭教育

01、我的原生家庭

我从小与外婆及母亲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我的外婆和母亲是两类人,是各自的成长经历造成的。

外婆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是那个年代罕见的独生女,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她从小上新式学堂,外公外婆在这所学校相识,自由恋爱结婚。

外公的家境更好,是当地望族,外曾祖在政商界都有影响,他的名字至今还在老家的县志上,被称为开明士绅。所以,外婆在30岁以前过的是富家千金加豪门少奶奶的生活,无论后来怎样落魄,她的人生底色是鲜亮的。

解放后暴风雨来了,因当时的政治原因,外曾祖被镇压,外曾祖母投井自尽,好好的一座大宅子被一把火烧光,我外婆常常感叹,那么好的一座宅子,几十个房间,留着办个学校不好嘛。外公本是大学高材生,此时老家不敢回,上海也不敢呆,躲到外省当司机,没多久就生病去世了,死时只有35岁,留下3个年幼的女儿,我母亲是老二。

我母亲打记事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一家人靠着外婆做中学老师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最苦的时候,连家里的椅子、蚊帐都要拿出去卖了换钱买食物,经历了几次抄家,外婆因藏了几张过去的照片还被批斗,差点死掉。所以,我母亲从小经历的是贫困、白眼、辛酸、无奈。她的人生底色是灰暗的。

我们懂事之后,家境已经好转。我眼中的外婆懂吃会穿,表面谦和,实则胸藏傲气,等闲之人入不了她的法眼。中年时的困顿又让她的性格里带着锐利和坚硬。

而我母亲就不一样了。她处处谨小慎微,说话格外小心,唯恐说错话得罪别人;人情世故也很用心,生怕礼数不周招人非议。哪怕她自己不开心,也要做得让别人开心。她的内心敏感又自卑,在她身上缺少外婆那样睥睨世间的气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管外婆与母亲如何不同,她们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要求是一致的:考大学,考最好的大学。

在外婆眼里,我们就该上最好的大学;而在母亲眼里,要借此平复她心中那个意难平。当年她的成绩足可以上清华,可是就在高考前一个月,她被取消考试资格赶出学校,就因为她的“出身不好”,必须接受劳动改造。

没几天她的名字就上了知青榜,留着眼泪下乡务农去了。此后十几年,她一直呆在乡下,先是务农,后来做小学代课教师,直到79年邓公上台大赦知青,她才得以回城,那时候我都快上小学了。

我母亲回城那一年,恰逢县里组建实验小学,公开招考教师。母亲拿出当年学霸的狠劲复习迎考,最终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自此才有了正式编制,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了教育局工作。

外婆和母亲对我性格影响很大。我从小跟外婆生活的时间比较长,一言一行都有标准。小时候吃饭时经常被外婆用筷子打手,不是因为手肘的位置不对,就是因为拿筷子的样子不好。说话时不许发嗲,发嗲了要被罚站墙角;不许和街坊邻居的小孩玩,因为外婆认为他们是三教九流的人。

写到这里,我脑中浮现外婆的音容笑貌,一时觉得可乐,一时又觉得辛酸。那个时代洪流吞噬了太多人,像外婆这样坚强地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致敬。

我从小被外婆管束在家里读书写字,童年除了表姐表弟,其它时候没有玩伴。外婆的严格管教让我成年后在仪态举止上无可挑剔,但是长大后我却不由自主被那些行为不羁的人吸引,比如我丈夫。他的很多行为举止在我看来都是要挨打的,可他做得理直气壮,一点不妨碍他社交,他的朋友们还都觉得他是个真性情的人。

我母亲来往的朋友多是老师。何医生也知道,教师子女出学霸的比例很高,但有心理问题的也很多。自打我上小学起,每年都会听到母亲说谁谁的儿子考上了清华,谁谁的女儿考上了复旦,谁谁的孩子有点可惜,只上了XX大学。

其实,这个XX大学也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放在今天也是个响当当的985。但是母亲的态度使我心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知:除了“北清复交”,其他的大学都平庸。如果非要再加一个好大学的话那就是父亲的母校,一所工科名校,它的建工专业在国内排前三。后面关于父亲这一块我再细说。

以我现在一个成年人的认知来看,我母亲当年对于大学的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我不怪她,在她的愿望里,糅合了她对我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命运的不甘。何况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谁能想到30多年后社会变得如此多元,有如此多的细分领域可以让人展示才华实现梦想。每一代人的认知都被其所处的时代限制了。

可惜,我最终考上的大学并没有达到家人和自己的期待。大一放暑假我乘长途大巴回家。边上的一位阿姨看我像个学生就问我是哪个大学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是大学生,我职校毕业在厂里打工。” 那个阿姨不可置信地看了我好几眼,再也没有跟我说话。

说实话,我自己也很吃惊怎么会如此回答,日后想起很多次,始终不明白当时的动机。这算不算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残?就是我做不了理想中的自己了,索性毁了自己的形象。我又想到了北大轼母案中的吴谢宇,他在杀死母亲之后做了好几年牛郎,是否也有自残的心理在其中?

再来说一说我的父亲和他的成长背景。

在我10岁以前,我每年只和父亲见一次面。他大学毕业以后,像那个年代的很多大学生一样被分配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父亲还算幸运,他工作的地点离老家不是很远,每年春节得以与我们小聚。但即便父亲回家,我跟他也很少独处。他忙他的,我和表姐弟玩我们的。后来,父母也觉得这样长期两地分居不好,父亲调回老家工作。

我父亲这个人很有意思。喜欢他和讨厌他的人一样多。喜欢他的人多是他的学生,讨厌他的人多是他的同事和下属。

父亲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当年完全凭自己的聪明考上名牌大学。他在农村出生长大,奶奶是文盲,爷爷原先是个小有名气的西服裁缝,主顾多为上海滩的富贵人家。解放后爷爷的客户都走了,出于生计,爷爷跟着几个老主顾去了香港。

爷爷开始还往家里寄钱,但到了60年代大饥荒时却没了音信,后来才联系上。父亲为此十分痛恨爷爷,因为父亲成年后了解到,那段时间我爷爷和一个女人在香港同居,却任他们母子在饥饿中挣扎。

反正打我记事起,父亲和爷爷不能单独在一起超过半小时,否则就要吵起来。爷爷因实在和父亲难以相处,最后又回了香港,后来孤身一人在香港的养老院去世。

我父亲智商高,专业能力强,在技术上别人都很服他。可大概是从小成长的过程比较艰辛,爷爷又常年不在家,母子常被村里人欺负,所以父亲的性格敏感、多疑,比较情绪化,内心深处还有一点自卑。在外面他又很自大,得罪了不少人。

八十年代,全国兴起了一股建筑热潮。老家政府决定乘势成立一所建筑中专,专门培养建筑方面的技术人才,日后可以走出去。父亲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因为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当地政府就选中了他。

学校初创,父亲除了管行政,还兼了几门专业课的教学。他课讲得好,课后谁来找他问问题都耐心解答,学生们很喜欢他,他和学生亦师亦友,友情持续了一辈子。

他的那些学生因为出道早,几乎个个都吃到了房地产发展的红利,成了身家不菲的富豪。父亲退休后还常常被学生请去外地讲课,或者是培训技术人员,或者是帮忙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他去世时,好多学生连夜从外地赶回来,就为了送他最后一程。

父亲其实是个单纯的人,他做老师游刃有余,因为他专业精湛又待人诚恳。可是他的性格做管理却很吃力。他说话直来直去,不懂斟酌,也不看场合,常常把人批评得下不来台。为此和学校几个老师结下梁子,彼此在路上碰到都当对方是空气。

这些人里面,有我外婆的老同事,有我母亲的老同学,她们为此很尴尬。尤其是我母亲,那么小心谨慎的一个人,一向认为得罪人是天大的罪过。她常常规劝父亲好好说话,但是每次都以两人大吵告终。父亲觉得母亲看不起他,母亲觉得父亲太固执,骂他刚愎自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一直拿父亲做我的反面教材。她经常对我耳提面命,教育我说话要小心,“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不要像你爸爸那样说话得罪人。”

母亲用心良苦,她的本意是希望我未来的社交顺利,少走弯路,可实际的结果却是弊远大于利。

中学时还看不出来,因为那时人人埋头刷题没有什么社交。进了大学,我和同学的差距立刻显露出来。在一群青春活泼的人堆里,我是最寡言沉默的那一个。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经常要在肚中打腹稿,斟酌话怎么出口才能面面俱到、不得罪人。

可还在我犹豫的时候,别人的话题已经转向了,我打好的腹稿没了用处。我当时已被强迫症症状拖累,反应比较慢,加上出口前要斟酌,十次里有九次我插不上话。次数多了,我自己觉得尴尬,别人觉得我无趣。我越发害怕人多的场合,班级活动能躲就躲,只和少数几个同学来往。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我母亲去世,且我和丈夫共同生活了十几年之后,我慢慢受他影响,才有胆量在人群中开口。

我读高中的时候,母亲大概是觉得我懂事了,常常向我倾诉婚姻的不幸。总结起来就两点:他们的结合是时代所迫,他们彼此不合适。现在回头看,母亲这话也对也不对。他们两个在精神层面上其实是匹配的,两人都喜欢读书学习,博闻强记,可以一起谈古论今。

我记忆中和父亲一起生活的那几年里,一家三口常常在餐桌上讨论各种问题,我对历史的兴趣就是那时候受父母影响形成的。有一阵我迷上了地理,父亲就给我买了两张地图挂在家里,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

那是80年代,县城的新华书店里都买不到地图。父亲因为做校长的缘故和文教印刷厂比较熟,硬是从人家厂里截胡了两张。对地理的爱好也伴随我至今,前几年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还成了生活里的一帖解药。

母亲对父亲的怨恨大概源自父亲的性格,父亲是个理工直男,不会花心思取悦女人,不仅不会,而且不屑。他理解的好丈夫就是努力挣钱上交给老婆,在外面不和女人眉来眼去。

而我母亲对情感的要求比较高,她理想中的丈夫应该是那种在家温柔体贴,在外顶天立地,天塌下来都有豪气顶着的男人。而我父亲不温柔、不体贴,又老是在外面得罪人,有些人路子野,冲到我家门上找父亲拼命。

每次父亲都害怕地躲在房里不敢出来,只能母亲出头去安抚那些人。虽然每次都能靠母亲的巧言机敏平息事端,但是身为女人,她对父亲这一点非常失望。她曾经在我面前评价父亲是色厉内荏。我父亲没能满足她对丈夫和婚姻的期待。

还有,他们的婚姻有一个很糟糕的开场,跟那个时代有关。母亲择偶时只有一个要求:男方必须是大学生,而且是正规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不要。

这个要求不低,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父亲。两下一拍即合,原本是一出喜剧,结果两边的长辈竟然都看不上对方家庭。

那个年代讲出身,我奶奶是贫农,当时是很硬气的阶层,虽说家里有港台关系,但爷爷是手艺人,那也是劳动人民,可比被公开处决的 “ 恶霸” 高多了。

我外婆这边呢,本来就压抑着一腔悲愤,听说对方这样看轻自己的女儿,更是气得浑身发抖,门不当户不对:你们搞搞清楚谁配不上谁?当即就要退婚。

这场退婚风波闹得满城风雨,虽然后来在众人的调停安抚下平息了,父母也结了婚。但是双方家庭结下了梁子,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一直磕磕碰碰,给他们的婚姻制造了很多麻烦。

我母亲说他们的婚姻是时代所迫,大概是指如果不是解放后乾坤大挪移,她这个千金小姐能上最好的大学,能有更多的择偶选择,凭她的容貌才华找一个门当户对的才俊不是难事。

正因为解放后被打入下层,她又心怀执念只嫁大学生,可选的人寥寥无几,渐渐拖成了大龄青年。父亲正好在那时出现,所以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这唯一的选择。

父亲的人品其实很好,只是性格上有一些缺陷。他背后的家庭价值观、在行事风格上又与母亲这边的家庭多有碰撞。如同光脚穿一双内里粗糙的鞋子,脚被磨出了血泡;虽然时间久了会结痂,也能穿着这双鞋四处走路,可这其中痛苦也是真真切切的。

父母双方家庭的冲突便塑造了我的另一部分性格。小时候去奶奶家,奶奶和姑姑会打听外婆这边的情况,边听边彼此交换不屑的眼神;回到外婆家,外婆和姨妈也会跟我打听乡下的事情,接下来当然都是不屑的评价。

对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在哪一边,听到对对方的评价都很难受,那是一种被撕裂的感觉。血浓于水真的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实的心灵感应。哪怕我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与奶奶他们接触甚少,但是听到对他们的评价,我依然觉得难堪,仿佛身体的一部分被暴打。

可是这样的冲突又不是我一个孩子能够化解的,面对冲突我觉得自己很无能,不能去维护谁,也不能去贬低谁。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仿佛刻进了我的身体,尽管成年后有所好转,但是面对冲突需要我去调停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依然是逃跑。

实在逃不开了,我想的也是哪怕让我自己掏钱,损失一点自己的利益,只要能平息冲突,我吃亏就吃亏吧。这种思维在职场无异于在自己的额头上写:我是个无用的老好人。这种性格令我日后在职场上受了不少上司的斥责。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足够聪明,情商足够高,那么像我奶奶、外婆之间的冲突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高手。说到底还是自己资质不够高啊。

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对父亲抱有敌视的态度。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与继母生活在老家,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不多。我真正从心底接纳父亲是他去世前一年。

那时我已人到中年,为母多年,遭遇诸多挫折,我看人看事的心态也与以往不同。看到父亲被疾病折磨得苍老迟暮的面容,回想过往,他带给我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记忆:

他站在地图前和我讨论时事,偷偷给我买昂贵的文具,大热天跑去印刷厂截胡地图,为了给我治病去借债,为了还债一个人在他乡工作。

哪怕我敌视他,他也从没有给过我半分脸色。写到这里我不禁泪如雨下,我对父亲的接纳那么迟,在我生命的前期,那么多年里,竟然错过了那么好的父亲。

02、12岁开始患病

我初中时就读于当地一所省重点中学。那个年代小升初还是全县统考,我考了全县第一。呵,何医生是否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气息?没错,过早、过多的赞扬,反而让一个孩子的精神变得脆弱。

加上,上面提及了我外婆、母亲对读书高标准、严要求,使得我从小就过着如今“00后”孩子的生活:读书,作业,补课……没错,那时候虽然社会上没有补习班,但是我外婆,我母亲亲自上阵,督促我的学业。

初中以后她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了,于是我母亲利用她在教育局上班的便利,请到不少名师来我家补课。说实话,我对自己补课深以为耻,因为别人都不补课。但是当年的自己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一边羞耻,一边乖乖上课。

我们这一代人承担了母亲和外婆两代人的期望,这也让我背负了比别人更重的心理包袱。

自打进入初中,我就被老师看得死死的,当然这背后有我母亲的功劳。每一次小测验的成绩,我母亲可能知道得比我更早。这次数学比上次退步了5分,那次英语听写没有全对……做尖子生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差生。

何医生您这些年接触的病患中,可能尖子生的比例不小吧。关键是,很多尖子生其实是“人造尖子”。如同当年的我,原本智力平平,不过是比别人多学了一些,就以为自己能力超常,家长也怀揣高于实际的期望。

我从小学到初二之前,一直都是校篮球队的队员,每周花很多时间训练,还代表学校去外地打比赛。同时能保持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小升初的时候还考了全县第一名。

别的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我很神,母亲外婆为此十分自豪,她们经常对别人说我的了不起的经历,而且是当着我的面说。

其实我之所以成绩好,跟母亲和外婆在家中的辅导分不开。但是她们的当面夸赞,别人的羡慕,无形中让我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够做好,而且应该做好。

对自己的高标准一旦形成,就会慢慢吞噬自信。别人考80分就对自己很满意了,我却因为没有考到100分而自责;别人进了前十名就很开心,我却因为从第一名退步到第四名而懊恼,总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要求,总也没有开心的时候。负面的情绪越积越多,人真的越来越不自信。

孩子从小被顶在尖子生的杠头上,天长日久,原本父母的期望被内化成孩子对自己的要求,生生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一个人身负枷锁原本就跑不快,却要强迫自己跑在前面,时间久了精神躯体不堪重负,定然要出问题。

我第一次犯病是在初一下学期。班上有个女孩子小芸成绩和我不相上下,长相甜美又能歌善舞,在班里人缘比我更好,可能是因为她的状态更加轻松快乐吧。她的父母每天在麻将馆度日,从来不管她的学习,所以她没有背负我那种来自家庭的心理负担。我对她的情感很复杂,羡慕嫉妒恨都有。

不知从哪天起,我上课时总忍不住要看她,看她在做什么,看她能否回答老师抛出的难题。看了又马上责骂自己不专心听讲,担心上课效率低要影响学习成绩,告诫自己不能再看了,可是又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再看,再骂。

思维的死循环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我强迫症的由来,这个症状现在好像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余光恐惧症”。知乎上搜一搜“余光恐惧症”,能搜到不少人绝望的求助帖子。

八十年代,中国尚未有心理咨询的概念。我在二十多年以后,才从媒体上了解到自己那些举动被称之为强迫症,我当年就是觉得自己不对劲,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为自己羞耻。

当年如果有心理咨询师和我聊聊,告诉我这一切没什么,也许我能很快放下心结轻松上阵,我的人生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精神上,我备受强迫症状的折磨;在躯体上,高一时我因一次意外而大腿骨折。由于手术后的恢复期长达半年,我不得已休学在家,偶尔也会翻翻闲书打发时光。

有一天我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册子《全脑记忆》,好像是姨妈搬家时送给我的,放在角落里吃灰好几年了。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真希望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开启了又一个潘多拉盒子,使我发展出了又一个强迫症----强迫记忆。

写强迫记忆这一段经历比写余光恐惧症更难,刚才我下意识地跑去厨房吃了好几块甜食,仿佛甜食带来的多巴胺可以稍稍减低那一段记忆的痛苦。

人的记忆力是天生的。我从小记忆力很强,需要记忆的学科如语文、英语、历史等都学得很好。鬼知道我怎么会翻开那本《全脑记忆》开始照方练习。大概是因为自己当时身体仍在康复中,不能长时间学习,所以想走捷径。

全脑记忆,说起来神秘,其实就是把需要记忆的点在脑海里具化为图像,因为图像更容易被记住嘛。用图像记忆的好处是,可以记住一些彼此没有关联的东西。而图像记忆的坏处就非常坏,比如:

原先可以靠逻辑记住的东西全部转成图像,日后需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时候就要慢一拍,因为大脑习惯先想图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我的大脑出生时给配置的是高速计算机,瞬间就能够自动联结前后知识点;现在生生被我自己降低了配置,先要手动处理图像,再去和原先的知识点联结。

原先大脑依靠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降低。

从小学到高一休学之前,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反应敏捷,幽默风趣。幽默是什么?就是大脑瞬间处理信息并输出的能力,一语双关,类比、反比……比如别人说去松江太远,你说又不是去松花江,能有多远?别人说你珠光宝气,你说自己只有气,没有珠宝……

自从学了图像记忆,由于记忆时过分倚重图像,少了逻辑记忆的支撑,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僵化,不能像以前那样触类旁通。再者,由于缺少声音的记忆,我的语言能力也开始退化。我接不上别人的话,变得寡言木讷,这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的恋爱和婚姻。

练全脑记忆一年左右,我发现了上面这些问题。我决定放弃,可是却怎么都回不去了。图像记忆如同植入电脑的病毒一般在我脑中泛滥,我无论学习什么,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先画图像。我告诉自己不要再想图像了,可是没用!大脑已经不听我使唤了。

武侠小说里,常常有人练功走火入魔,好好的一个人最终练成废人。我学习全脑记忆,最终改变了记忆方式,学习方式,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原本还算是个有灵气的人,最终变成个木讷寡言的“老实头”。真是彻彻底底走火入魔。

再回到学校,我每天的生活如同在油锅里翻滚。强迫记忆似幽灵般如影随形,无论上课写作业还是考试,我都在苦苦和脑中的图像搏斗,希望它们滚蛋。可它们就像病毒一般的存在,根本就赶不走。

除了脑中的图像,我还要和原本就有的余光恐惧症对抗。

那时,我余光恐惧的已经不是某个特定的同学了,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引起我的注意。今天张三在课堂上大声咳嗽,明天李四写作业的幅度大了些,都可能引起我的注意。

两种强迫症交织折腾,加上省重点高中紧张的学习气氛,让我身心俱疲。高二下学期,我发现自己每天情绪低落。看到别人开怀大笑,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呢?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我已经陷入抑郁了。

当时的我,如果来到现在的社会环境里,没准跳楼了。对于心理不堪重负的人来说,陌生人自杀的消息会成为他们自杀的推手。所以,我庆幸那时的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而且“70后”年少时,普遍生活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受传统的孝道影响,习惯把亲人的感受置于自己的感受之上。一想到自杀后亲人会伤心,就很难迈出这一步。

时光流逝,我终于跌跌撞撞地来到了高考。时隔多年,如果要找一个词形容我高考3天的状态,那只有两个字:梦游。

第一天考语文,我根本读不懂卷面的阅读文章。临收卷只有15分钟,我的作文还一个字没写,手都颤抖了,最后东拼西凑写了几段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交卷了;

第二天考数学,我第一遍看题,发现一道题都不会,差点放声大哭。好不容易稳住心神做题,最后两道大题根本来不及做。

到第三天才好似魂魄归宁,找回一点状态。最后的总分仅比一本的分数线高了一分。这个分数惊到了所有人!

高中几年我虽然艰难,但是成绩一直在班里的前十。班主任早早把我的目标定在了北大,因为北大有不少他的学生,去了也有照应。所以我的分数一出来,班主任惊掉了下巴,第一反应是搞错了,连夜拉着我妈赶去省教委查分数。

结果查到我的语文不及格,数学仅比及格线高3分。没人相信我考成这样,只有我自己知道,照我那三天的表现,能够踩到一本的分数线已经是烧了高香了。结果我被调剂到省属的一所师范大学。

九十年代大部分地区的高考政策是先填志愿后高考,而不是先考试再根据分数填报志愿。所以当年我们的高考暗含赌博的成分。

发挥正常的,欢欢喜喜被志愿学校录取;发挥失常的,就要恳请各路菩萨帮忙。不然即使上了一本线,也有可能滚到大专甚至中专。我最终能上那所一本的师范大学,全凭了老天护佑。

(自述文章上集完)

因为顽固的强迫症和继发的抑郁症状,丁念莹最终高考失利。上了大学后,她的病情仍没有缓解。但转机出现在大学毕业后。

到底是什么独特的经历,令她的强迫症不治而愈?后续继续分享。

#学问分亨官# #强迫症真是一种病# #精神心理#

其他相关
清华学霸七步记忆法,记忆法的核心联想记忆,实战举例,你一学就会

清华学霸七步记忆法,记忆法的核心联想记忆,实战举例,你一学就会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3-19 阅读: 362
联想记忆,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例如:1.用联想法记忆数轴及其相关概念 学习数学有理数知识时,可将数及其概念与数轴这个形联系起来记忆。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联系起来,把互为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直观化。首先明确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其中原点相当于温度计的零点,向右为正方向,单位长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五种常用的记忆方法,最有趣的记忆方法-故事记忆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3-19 阅读: 406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它生动有趣,大脑喜欢接收这样的信息。...

数字代码记忆法,五位二进制编法,二进制记忆方法学习刚要,速来围观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2-08 阅读: 269
二进制记忆方法记忆二进制数字,是世界记忆锦标赛的记忆项目之一,是常见的记忆竞技项目。二进制数字由1和0两种数字反复排列组合而成,如“11000101110100011111010010”。...

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历史年代这样记,省时高效提分多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2-08 阅读: 260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历史年代就像一条线一样,可以把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串起来。因而,历史年代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记,牢记历史年代,才能完整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进程。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向你介绍如何应用速力数字谐音系统和速力图像密码系统牢记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及日期。1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

数字记忆法可以记忆的内容,最强大脑-数字编码记忆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3-02-08 阅读: 236
今天这是我们最强大脑记忆法的第三期,前两期分别是记忆宫殿法和联想记忆法。本期是数字编码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数字编码转化为其他的东西,我们记数字的时候其实记得是其他的东西,回忆的时候就多了一个转码解码的过程。我相信通过联想记忆法,大家的记忆力已经有很大提升了。数字编码记忆法的基础就是联想记忆法和数字编码解码能力。下面我来具体介绍。我们给数字编码的时候,为了区分1和01,2和02,3和03等数字,我们编码的时候用的都是01,02,03等等,我们给01到99这一百个数字编码。(1—9这九个数字我们会有其它编码,以防后期记乱,1和01记不清,2和02分不清等等)...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