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老师讲解,这么多年我们都背错了!看了《静夜思》原诗才知道,李白多有才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被广泛流传至今,在育儿、教育、现代文学中影响深远,一首首通俗易懂且脍炙人口的唐诗成为儿童的启蒙教材。普通大众都能轻松朗读的《静夜思》就是唐诗中的经典,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么多年,其实我们都背错了《静夜思》。
郎朗上口的《静夜思》背错了?难道这么多年我们读了一首假诗?看了原诗才知道李白多有才,对“诗仙”李白的敬佩更深一层。他用最常见的自然景色月光、霜烘托内心丰富的情感,真正的大师往往用最简单的诗词直接表达,简单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和浪漫主义令后人百读不厌。
“诗仙”李白的诗
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于宝应元年(762年12月)逝世,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誉为“诗仙”。李白和杜甫二人被称为“大李杜”,李白用诗词记录唐朝文化,从诗词创意和艺术成就足以看出,李白的诗从古至今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的他热爱山河,李白游历南北各地,一路走一路创作,他的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他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透过诗篇毫不吝啬的传达。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在众多诗歌中李白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突出独特个性的同时不加节制的抒发感情,正因为李白在诗中塑造自我,所以才有那么多豪迈奔放、想象丰富且意境奇妙的好诗留给后人。
面对社稷动荡和生灵涂炭之时,李白写下《南奔书怀》,他用“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来表达内心的慷慨激昂,面对权力豪势之时,他用“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来表达未能实现抱负的苦闷,面对劳动者辛苦劳作之时,他用“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将纤夫内心的悲苦真情流露。
李白诗歌中描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众多,与朋友开怀畅饮之时,前两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把饮酒时的欢快感毫不掩饰表达,后两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把李白的真性情透彻地表现出来。
李白用最简单的诗词表达常见的场景和思绪,随心作诗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李白本就极具浪漫主义精神,从诗歌素材的选择再到形象上的塑造,最后到诗人专业手法和体裁的应用,尽显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说他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当之无愧。
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豪放,诗歌尽显豪放飘逸的风格,他善于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把比喻和拟人巧妙结合,还善于把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抓住事件的某一个特点,结合真实生活的基础,再加上大胆想象夸张表达,夸张中不显浮夸反而自然,不露痕迹的把情感强化。
七言歌行和绝句是李白最为擅长的诗歌体裁,《静夜思》属于五言绝句小诗,此首诗家喻户晓,李白的代表作还有《早发白帝城》、《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子夜秋歌》等等。
《静夜思》多个版本引发争议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26岁的李白客宿在扬州(今江苏)的旅馆,前往扬州后的李白卧病,身在异乡为异客又是卧病时期,旧历9月15左右的某个夜晚,李白抬头看到皓月当空,伴着浓郁的思想之情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静夜思》,同时还创作出《秋夕旅怀》。
《静夜思》有两个权威版本,即宋代的一个版本和明代的一个版本,耳熟能详的现代流传版本是明代版本,也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版本流传广泛,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再来看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与明代版本对比,整诗有两处不同,第一句的“看”与“明”,第三句的“明”与“山”,两个版本的两字之差也多次引发争议。
有人说现今读到的《静夜思》是篡改版,而非李白原作,从年代推算宋代与李白所在的唐朝较近,宋代的版本在时间上更接近李白原作,当然也有不少学着认为可能会有更早的版本。
但就现有的两个权威版本来分析,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包括宋人郭茂倩所编写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的《万首唐人绝句》等,收录的《静夜思》第一句都是“床前看月光”,第三句都是“举头望山月”,再来看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也保持了宋代版本没有修改。
包括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李太白文集》12册,诗集中对《静夜思》也没有进行修改,即便后世代代流传也保持宋代版本,但是在中国就完全不同。
明代的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他们将《静夜思》的第三句“举头望山月”修改为“举头望明月”,此时诗中的第一句并没有被改动。
而清朝康熙年间,在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中,他把《静夜思》诗的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修改为“床前明月光”,
其他诗句保持不变。
一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蘅塘退士灵活的把赵宦光、黄习远与沈德潜的两次修改结合在一起,这才有了现在广泛流传的《静夜思》版本。
多次修改在文学界也引发争议,清代学者王尧衢,认为万历年间的改编更胜一筹,他认为该诗的意境,在于不经意间。开篇首句着一“看”字,就带有目的性。而且,他还说道:“如用‘看’字,则‘望’字有何力?”在王尧衢看来,李白原作中第一句中的“看”用得并不好,开头就用“看”字把第三句的“望”字表达力削弱。
很多学者持反对观点,他们就王尧衢的说法明确指出异议,是谁规定李白当时必须是睡着的,就不允许人家带着目的性看月亮?当时还有一个日本学者对王尧衢的说法极力反对。
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中有一个叫森濑寿三,他的名头也着实不小,此人可能是第一个发现《静夜思》有不同版本的人,森濑寿三在文章中指出:“看”是动词,用“看”字把最后一句的一个“低头”动作自然带出,再用“思故乡”将内心的丰富情感表露,“看”字在诗中完美承接自然景色和作者感情。
古人写诗,务求以精简的字眼,表现渺邈的意境,诗歌第三句中,各自为“望山月”与“望明月”。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差以千里的区别。想要“望山月”,诗人一定是在“床前”,言明了诗人的位置;一个“山”字意味着高远,“抬头”与“低头”更有立体感。
相比之下,“望明月”显得直愣而单调,缺乏想象的空间,但这样的说法下又有人反驳,在他们看来“望明月”用法高明,第三句的“望明月”和第一句的“明月光”相互呼应,并用专业的修辞学“复叠格”来加以说服。
万历年的《静夜思》因何能流传?首当其冲就是“复叠格”的运用,此手法加深了诗歌的音韵和美感,朗朗上口则易记,记住了才可能流传。在文学领域专业人士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来剖析和辩论,他们在争论中不会觉得厌烦,恐怕是李白身在其中也无法做出谁对谁错的判定。
目前《静夜思》最早的版本是宋人版本,因此我们教科书上的版本就叫“双‘明’版”,它是货真价实的来自明朝的定版,后来,元、明、清三朝各有改动,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版本”都是出现在明朝。
在这八个版本中,除了一个版本将“疑是地上霜”改成了“疑是池上霜”,让人觉得可能是印刷或者誊抄错误,另外还有一个宋版,还有一个版本的开头是“忽见明月光”。
剩下的五个版本,主要是在第一句、第三句上面做文章,或者把第一句中的“明月”改成“看月”,或者把第三句中的“明月”变成“山月”,或者是把“举头”改成“起头”。
李白的《静夜思》不仅多次被修改,诗句中的某些字也引发了颇多争议,不得不说“人红是非多”同样适用此情此景,如果李白知道自己的诗词迎来这么多的解读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静夜思》中“床”字争议颇多
《静夜思》第一句和第三句两字多次被改动的同时,“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指代什么也引发更多争议,对一个字理解不同,翻译出来的诗境也会完全不同。
诗中“床”在当下有5种说法,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一说是“窗”的通假字,通假字可以通用解释意思,即透过窗户看到月亮;一说指坐卧的器具,此解释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候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在诗中读到“床”首先就会想到睡觉的床,但细分析又和结霜互相矛盾,如果是房内睡觉的床前又怎么会有结霜,不符合情理,睡在床上看到月亮又怎么可能有“举头”和“低头”的表达。
再看床是窗的通假字这一说,虽然当时通假字是比较多,但是古代的窗是不能打开的,因此也被推翻,李白在室外,床指代胡床,要么就是井床,宋朝胡床已经成为坐下的一种常用坐具,故胡床放在室内似乎更合乎情理,也更能被接受。
马未都等人也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曹丕《燕歌行》中“明月皎皎照我床”,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李商隐《端居》中“只有空床敌素秋”等等,众多诗人的诗词中床字频繁出现,从来没有人否定曹丕、杜甫、李商隐诗中的“床”是床。
那么为什么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就不是床了?究其缘由,不过是“地上霜”三字引起。那么,哪一种解释更符合诗人的原意呢?这是学者和专家的问题,我们在吟诗过程中可以接受多个诗意,只要不和原本诗意偏差太多就好。
而对于专业的翻译人士来说,“床”字始终有多种理解,每个人喜欢的解释也会有所偏差,翻译者在翻译中更多要以中国文化角度去探讨,秉着忠实原作、传递原作风姿的原则,毕竟《静夜思》的粉丝还有很多国外诗歌爱好者,这是每个翻译者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修改后的《静夜思》独特不失经典
“诗仙”李白的诗不仅这一首被修改,譬如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将进酒》,其中惨遭篡改的句子就多达几处,《将进酒》的原文为《惜罇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原版为“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我们最为熟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是“天生吾徒有俊才”;而最能体现李白之狂的一句“古来圣贤皆死尽”也被篡改成“古来圣贤皆寂寞”。
虽然《将进酒》是由《惜罇空》更改而来,但是它的修改次数是不能和《静夜思》相比的,《静夜思》最少有十多种版本,简单的四句诗词中反复修改两个字,并对“床”字一直有争议。
绝大部分人只是望文生意,把“床前”的“床”误认为是寝卧之床,将“疑是”的“疑”理解为怀疑的意思,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也许是因为小学课本中诗旁边的那一幅配图,画中画着李白在床踏边仰望窗外的明月。
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很唯美,但是这一解释在当下引发了巨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解读并没有真正表达这首唐诗的意境。
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尽在“床前”、“见”、“看”、“明月”、“山月”之间变换来去。从“床”字到意境的各种猜疑,人们似乎对“床”字的解释颇感兴趣,更有一些网络解释完全脱离原作意境。
《静夜思》在改来改去中诗句虽变得更加顺口,但表达出来的意境感受却大有不同。比如在最接近原版的宋版中,诗句背后容易想象出李白缓缓抬起头望向明月,怀疑是地上的白霜,转而望向窗外,此时高山与明月相互映衬,宁静而优美,一个山月将月夜描绘得更加凄美。
再看如今的流行版,语言通俗顺口,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缘故,但看完宋版原作才觉得更富诗意,创作时的意境更优美,这也是《静夜思》能够代代流传的真正原因,但是回过头看,原来我们都读错了。
李白的千古绝唱,千秋万代都为之感怀,虽说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真实写照,虽说是文字简单上口快,但文字深度及广,没有天份和宏才是写不出来的。
世人尊称他为“诗仙”,足以证明李白的独特和伟大之处,修改后的《静夜思》依旧独特不失经典,这首诗运用了通俗的口语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看似平淡无奇,却千古传诵不绝。
由于诗人久居异地,深秋的月夜引起思乡之情,用极其精练的笔调,在时间、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中,写尽了游子对家乡故里的质朴怀念。
语言明白如话,音韵流利自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达到了极佳的境界。《静夜思》流传至今,可以说没有一首同类表达的诗与之相媲美,耳熟能详的程度与《咏鹅》不相上下。
熟悉的诗韵和诗词,总让人忍不住吟上一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的4句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词藻,只用简单的叙述语气表达远客思想之情,然而简单叙述中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泛吸引着不同年龄层段的读者。
这样言简意赅的豪放表达永远不会过时,无论经过多少次修改的《静夜思》依旧保持独特美韵,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时都会用李白的这首诗表达思念。
对着月亮思念着故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家乡的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思念逝去的青春年华和往事等等,郎朗上口中“诗仙”李白和他的《静夜思》也将继续流传下去,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也值得后人一直传承。
刘子吟古诗怎么背,游子吟诗的大意,零基础学诗词,掌握两个字,写出优美诗句,王和尚讲诗:省略技巧
游子吟朗读视频小学生,小巫老师背古诗游子吟,天南地北临朐人 - 神州何处写韶光?游子吟诗望故乡
游子吟全诗八句,游子吟朗读视频小学生,千古一诗《游子吟》是怎么写成的?
游子吟古诗视频,背诵古诗《游子吟》,父爱,爸爸教我背古诗
背诵的最佳记忆方法,如何10秒背一首古诗,方法变一变,孩子背诵古诗更快、更正确、也更开心!
精选推荐
- [记忆方法] 最有效的备考方法,法考如何备考,2021年高考备考:8种高效记忆方法
- [记忆方法] 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最有效的备考方法,考前冲刺:一消备考也要动脑筋,这样记忆方法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
- [记忆方法] 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考前快速大量记忆技巧,会计从业备考不放假,六大归纳记忆法带你飞!
- [记忆方法] 快速记忆方法的小窍门,怎样快速记忆知识点且记得牢,这些记忆方法让你学习、备考的效率大大提升!
- [精品记忆课] 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记忆力课程,“超强记忆”吸引家长买了课,没上几节校长就失联,41名家长能要回16万余元的培训费用吗?
- [精品记忆课] 最强大脑记忆训练法视频,记忆课程有没有效果,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底层逻辑篇 超强记忆系统课_第2节
- [古诗词记忆] 孩子记忆力差,背书困难怎么办,有什么快速背书的方法,有用的背书方法,快收藏码住吧~
- [记忆方法] 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记忆宫殿训练方法,技巧:熟记这些顺口溜,轻松记忆历史朝代知识
- [记忆方法] 历史朝代记忆口诀,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我国历史朝代顺序记忆口诀
- [古诗词记忆] 文科怎么背怎样才能记得住,文科背书怎么背得快又牢固,文科成绩难提高?你需要这12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