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速记秘诀,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和记忆口诀

极简大道 极简大道 2023-02-28 中小学记忆 阅读: 158
摘要: 重要通知:高考择校君将在2022高考期间持续为大家播报

重要通知:高考择校君将在2022高考期间持续为大家播报高考资讯、高考真题、高考查分时间及入口、高考分数线,志愿填报等重要信息,敬请关注+点赞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特点 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迁移农业 分布地区:某些原始部落地 形成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主要特点: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④防治的主要措施: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Ⅱ.生态恢复和建设:★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④庞大的人口压力:⑤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⑥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地理必修3主要考点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 详解


区域的含义: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方法: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1、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总体认识:


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 农业投入 农业技术 经营方式 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收入 增收措施 农业生态


问题总结:


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 组成: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 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遥感技术(RS)


1、 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 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 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三维视图、多媒体)。


3、 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数字地球


1、 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2、 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 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 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 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高中地理必备口诀来喽!小伙伴们要好好背哟~说不定那次考试真的就会用上呢!已经会了的童鞋们,可以用这个检查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没有知识上的漏洞!好了,快随小编一起进入疯狂背诵模式吧!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高考择校君将持续发布广东春季夏季高考的所有相关资讯,为大家介绍更多的升学途径,记得“点赞+关注+分享”喔!,有任何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

其他相关

七大记忆法,一般记忆多长时间会忘,董宇辉高效背书7步法是古人高效学习法和费曼学习法的结合体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3 阅读: 64
很多小伙伴问我,我是如何高效读书的。我读书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的,比如说选书或者浏览书是用检视阅读,如果是解决问题是用主题阅读,...
1 2 4 7 15记忆规律,七大记忆法,董宇辉推荐的,神奇背书7步法

1 2 4 7 15记忆规律,七大记忆法,董宇辉推荐的,神奇背书7步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3 阅读: 55
董宇辉推荐的,神奇背书7步法第1步:大声朗读先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查字典标好拼音后开始慢速大声读。...

学好记忆法的几个步骤,1 2 4 7 15记忆规律,一定要告诉孩子的背书七步法,背得快记得牢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3 阅读: 59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基石。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背书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然而,许多人在背书时常常感到困难,无法快速、准确地记住内容。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背书技巧,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背书方法——背书七步法。通过这七个步骤,孩子们可以快速地记住所需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记忆力的6种方法,艾宾浩斯记忆法,考前复习方法谈,家有考生的留意了,可以参考,也可一试

提高记忆力的6种方法,艾宾浩斯记忆法,考前复习方法谈,家有考生的留意了,可以参考,也可一试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1 阅读: 52
学习方法三件宝,提高成绩少不了,预习、学习、复习,其中课堂学习是核心、预习是基础,复习是关键。日常白天学习、早晚复习,工作日学习、节假日复习,一二年级学习、三年级复习,预习学习复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复习、练习也。1.新课学习完要及时复习,不少于三次。人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不复习就会遗忘,但随着时间推移,遗忘速度减慢,一般学完后...

有必要花钱学记忆法吗,提高记忆力的6种方法,考前一个月,临时抱佛脚?清华学长直言:复习阶段,主抓3个方面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1 阅读: 45
一个学期中的两个考试,期中、期末的成绩不仅是阶段性学习的成果,而且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经验总结、铺垫规划。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过程,考试也是一个过程,如何把学习过的知识点转化为可以在考试中可以用到的技巧与答案,需要的是自我的总结、归纳的,所以在考前的复习时间,是决定考试成绩高低的重要因素。...
考前快速记忆的技巧,有必要花钱学记忆法吗,别太紧张 三招帮你考前减压

考前快速记忆的技巧,有必要花钱学记忆法吗,别太紧张 三招帮你考前减压

作者: 极简大道 时间:2024-02-01 阅读: 36
距离今年中考、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考生来说,已到了复习的冲刺阶段。能否考取一个理想的成绩,既是对考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测验,同是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那么,考生该如何去缓解考前压力,恢复平稳积极的心态呢?调整心理状态最关键一份针对高考状元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他们考试成功的因素多达20多项,其中,首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状态;其次是学习方法,最后是知识积累。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考生的考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考试前,考生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让紧张焦虑的情绪放松下来呢?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西安文理学院教师李小煜建议考生:第一,有效的做一些心理放松训练,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适当加强运动力量,也可以采取休闲的方式放松,如爬山、听音乐等。但应注意,尽量不要在考试前夕进行消耗量大、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避免过度疲劳及受伤影响;第二,呼吸放松,可以采取腹部呼吸法的方式,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第三,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即早睡早起,临近考试不要再熬夜复习了,应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第四,可以采取语言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树立考试的信念。...

年度爆文